鄂尔多斯盆地XX地区长7油藏特征及潜力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勘探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8-9页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9-10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油藏地质概况 | 第12-16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2页 |
·沉积演化特征 | 第12-13页 |
·延长组地层特征 | 第13-14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6-21页 |
·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原理 | 第16-17页 |
·小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 第16页 |
·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 | 第16页 |
·小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 第16-17页 |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21页 |
·资料的选取 | 第17页 |
·确定标准井、建立标准剖面和骨架网 | 第17-18页 |
·确定标志层 | 第18-19页 |
·小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 第19-21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1-30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1-22页 |
·物源分析 | 第22-23页 |
·轻矿物分布 | 第22页 |
·重矿物分布 | 第22-23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3-25页 |
·颜色标志 | 第23-24页 |
·沉积构造 | 第24-25页 |
·测井响应特征 | 第25页 |
·沉积微相划分方案及测井相模式 | 第25-26页 |
·沉积微相划分方案 | 第25-26页 |
·测井相模式 | 第26页 |
·沉积微相平面编制及展布特征 | 第26-30页 |
·研究区优势相砂地比特征,确定沉积微相划分依据 | 第26-27页 |
·沉积微相纵向连通特征及平面展布特征 | 第27-30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0-44页 |
·储层岩矿特征 | 第30-33页 |
·储层岩石类型 | 第30页 |
·储层岩石结构特征 | 第30-32页 |
·填隙物特征 | 第32-33页 |
·储层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3-37页 |
·物性特征 | 第33-34页 |
·孔隙类型 | 第34-35页 |
·孔隙结构 | 第35-37页 |
·储层敏感性 | 第37-40页 |
·速敏性 | 第37页 |
·水敏性 | 第37-38页 |
·酸敏性 | 第38页 |
·碱敏性 | 第38-39页 |
·盐敏性 | 第39-40页 |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 第40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40-44页 |
·储层综合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储层综合评价结果 | 第41-44页 |
第六章 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测井资料解释 | 第44-56页 |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44-46页 |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 第44页 |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 | 第44-45页 |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第45-46页 |
·电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第46页 |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 第46-49页 |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 第46-47页 |
·孔隙度解释模型 | 第47-48页 |
·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48页 |
·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48-49页 |
·油水层识别标准 | 第49-50页 |
·物性下限的确定 | 第50-51页 |
·测井解释成果检验 | 第51-52页 |
·储层参数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52-53页 |
·油层连通性特征 | 第53页 |
·油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53-56页 |
第七章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 第56-63页 |
·油藏富集规律 | 第56-59页 |
·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 第56页 |
·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 第56-57页 |
·沉积相带控制储层的分布 | 第57-58页 |
·相对高渗储层是形成含油富集区的基础 | 第58-59页 |
·有利区预测方法 | 第59-60页 |
·有利区预测依据 | 第59-60页 |
·有利区优选原则 | 第60页 |
·有利区预测成果 | 第60-61页 |
·长 7_2有利区预测 | 第60页 |
·长 7_1有利区预测 | 第60-61页 |
·井位部署 | 第61-63页 |
结论及认识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