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7-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2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最优货币区理论 | 第13-15页 |
·最优货币区理论概述 | 第13页 |
·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及发展 | 第13-15页 |
·最优货币区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15页 |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 第15-17页 |
·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观 | 第15页 |
·维克赛尔的货币均衡理论 | 第15-16页 |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 | 第16页 |
·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 第16页 |
·新古典主义的货币政策无效观点 | 第16-17页 |
·新凯恩斯主义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辨析 | 第17页 |
·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 第17-20页 |
·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 第17页 |
·汇率传导机制理论 | 第17-18页 |
·非货币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 第18页 |
·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 第18页 |
·企业资产负债表传导机制理论 | 第18-20页 |
3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性分析 | 第20-41页 |
·区域的划分 | 第20页 |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性的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标准 | 第21-22页 |
·经济开放度标准 | 第22-23页 |
·产品多样化标准 | 第23-24页 |
·通货膨胀率相似性标准 | 第24页 |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性的实证分析 | 第24-41页 |
·模型选择 | 第24-26页 |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26页 |
·VAR 模型分析各区域货币政策效应 | 第26-39页 |
·实证小节 | 第39-41页 |
4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 | 第41-50页 |
·基于区域发展状况的分析 | 第41-46页 |
·基于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的分析 | 第41-44页 |
·基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 | 第44-46页 |
·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分析 | 第46-50页 |
·对利率渠道的分析 | 第46-48页 |
·对信贷渠道的分析 | 第48页 |
·对汇率渠道的分析 | 第48-50页 |
5.缓解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建议 | 第50-55页 |
·构建良好的金融体系 | 第50-51页 |
·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 第50页 |
·构建多元化商业性金融机构体系 | 第50-51页 |
·加强区域内政策性金融建设 | 第51页 |
·缩小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 | 第51-53页 |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 第52页 |
·优化经济结构 | 第52-53页 |
·优化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环境 | 第53-55页 |
·给予分支机构一定调控权 | 第53页 |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53-54页 |
·提高地方政府的社会服务效率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