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 ·研究背景和动机 | 第14页 |
| ·量子计算 | 第14-19页 |
| ·单量子比特 | 第14-16页 |
| ·多量子比特 | 第16页 |
| ·量子逻辑门 | 第16-17页 |
| ·量子计算 | 第17-18页 |
| ·DiVincenzo判据 | 第18-19页 |
| ·量子模拟 | 第19-21页 |
| ·量子模拟的背景和目标 | 第19-20页 |
| ·量子模拟的判据 | 第20-21页 |
| ·半导体门控型量子点系统 | 第21-29页 |
| ·半导体异质结中的二维电子气 | 第21页 |
| ·半导体门控型量子点系统 | 第21-23页 |
| ·常数相互作用模型 | 第23-24页 |
| ·量子点的电子隧穿过程和库伦阻塞 | 第24-27页 |
| ·稳态电荷蜂窝图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半导体门控量子点的仿真 | 第34-48页 |
| ·量子点一维模型的仿真 | 第34-37页 |
| ·掺杂层 | 第35-36页 |
| ·经典模型 | 第36页 |
| ·量子模型 | 第36-37页 |
| ·量子点三维模型的仿真 | 第37-43页 |
| ·仿真的原理和过程 | 第37-39页 |
| ·迭代阻尼计算方法 | 第39-42页 |
| ·模拟冷却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 ·仿真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半导体量子点的退相干 | 第48-68页 |
| ·二能级系统 | 第48-49页 |
| ·量子点体系的退相干 | 第49-52页 |
| ·退相位的成因 | 第49-51页 |
| ·噪声谱 | 第51页 |
| ·动态噪声模拟 | 第51页 |
| ·准静态噪声模拟 | 第51-52页 |
| ·动态解耦技术 | 第52-55页 |
| ·Ramsey实验 | 第52-53页 |
| ·Echo技术 | 第53-54页 |
| ·多Echo序列 | 第54-55页 |
| ·双量子点中电荷量子比特动力学的固有和外在退相干 | 第55-59页 |
| ·固有退相干 | 第57页 |
| ·外在退相干 | 第57-59页 |
| ·量子点的操作脉冲设计动力学 | 第59-64页 |
| ·控制和测量过程 | 第61-63页 |
| ·不同脉冲的相干动力学过程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半导体量子点的Landau-Zener跃迁实验 | 第68-86页 |
| ·Landau-Zener跃迁的基本概念 | 第68-73页 |
| ·单通道:Landau-Zener跃迁 | 第68-69页 |
| ·两通道:Landau-Zener-Stuckelberg干涉 | 第69-72页 |
| ·多通道:Landau-Zener-Stuckelberg干涉 | 第72-73页 |
| ·半导体电荷量子点体系中的Landau-Zener-Stuckelberg干涉 | 第73-77页 |
| ·电荷稳态图上的干涉条纹 | 第73-74页 |
| ·对脉冲幅度三角图的分析 | 第74-75页 |
| ·时域上的分析 | 第75-77页 |
| ·Landau-Zener跃迁实验中的退相干 | 第77-81页 |
| ·二维傅里叶频谱图 | 第77-80页 |
| ·对Landau-Zener跃迁实验中退相干的分析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第五章 半导体量子点对Kibble-Zurek机制的量子模拟 | 第86-104页 |
| ·相变的基本概念 | 第87-89页 |
| ·平衡的Landau二级相变理论 | 第87-88页 |
| ·非平衡相变Kibble-Zurek机制 | 第88-89页 |
| ·Landau-Zener跃迁与Kibble-Zurek机制 | 第89-96页 |
| ·数学上的对应关系 | 第89-95页 |
| ·两种不同的淬火情况 | 第95-96页 |
| ·半导体电荷量子点对Kibble-Zurek机制的量子模拟 | 第96-99页 |
| ·Kibble-Zurek机制中拓扑缺陷密度的量子模拟 | 第96-98页 |
| ·淬火量子Ising模型中其它物理量的量子模拟 | 第98-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 第六章 量子点-超导传输线腔耦合系统的研究 | 第104-122页 |
| ·量子点-超导传输线腔耦合系统 | 第104-108页 |
| ·超导传输线腔 | 第104-105页 |
| ·自旋量子点 | 第105-106页 |
| ·量子点与超导传输线腔的耦合 | 第106-108页 |
| ·制备光子态 | 第108-112页 |
| ·制备光子Fock态 | 第108-110页 |
| ·用量子点对光子态的探测 | 第110-111页 |
| ·光子叠加态的制备 | 第111-112页 |
| ·对光子态的Winger层析测量 | 第112页 |
| ·用超导传输线腔探测量子点 | 第112-117页 |
| ·用超导传输线腔探测量子点的原理 | 第112-113页 |
| ·用超导传输线腔对量子点稳态蜂窝图的探测 | 第113-114页 |
| ·用超导传输线腔对量子点演化过程的探测 | 第114-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 ·本论文总结 | 第122页 |
| ·本论文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 第122-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