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实际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难点 | 第15-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二、待突破的重点和研究的局限性 | 第17页 |
第五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一、公共政策与政策网络结构概述 | 第17-19页 |
二、政策效能概述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政策网络结构视角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已有的政策网络结构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一、亚政府、铁三角与议题网络 | 第20-22页 |
二、倡导联盟 | 第22页 |
三、罗茨(R.A.W.Rhodes)模型 | 第22页 |
四、范沃登(Van Warrden)模型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政策网络结构的组成因素 | 第23-26页 |
一、结构主体 | 第23-24页 |
二、主体资源 | 第24-25页 |
三、主体关系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政策网络结构分析模型 | 第26-30页 |
一、单一型政策网络结构模型 | 第27页 |
二、专业型政策网络结构模型 | 第27-28页 |
三、有限开放型政策网络结构模型 | 第28页 |
四、开放型政策网络结构模型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政策网络结构与公共政策效能实证研究 | 第30-80页 |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内容概述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受访者基本信息 | 第31-35页 |
第三节 受访者基本观念调查 | 第35-38页 |
第四节 政策网络结构分析 | 第38-80页 |
一、不同领域的政策网络结构分析 | 第39-65页 |
二、不同方式的政策网络结构分析 | 第65-71页 |
三、不同地区的政策网络结构分析 | 第71-78页 |
四、政策网络结构与公共政策效能基本规律 | 第78-80页 |
第四章 政策网络结构视角下影响政策效能发挥的问题分析 | 第80-91页 |
第一节 政策网络结构边界开放程度有待加强 | 第80-82页 |
第二节 政策网络纽带的密度强度有待提高 | 第82-84页 |
第三节 政策各阶段网络结构有待调整 | 第84-91页 |
一、政策制定网络结构的作用有待加强 | 第84-86页 |
二、政策控制与执行阶段网络结构需简化 | 第86-88页 |
三、政策总结与改进阶段网络结构需改善 | 第88-91页 |
第五章 政策网络结构优化机制的构建 | 第91-99页 |
第一节 政策网络结构边界开放机制 | 第91-93页 |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 第91-92页 |
二、端正意识态度,促进主体平等 | 第92页 |
三、疏浚参与渠道,推动有序参与 | 第92-93页 |
第二节 政策网络纽带强化机制 | 第93-94页 |
一、常态化的主体沟通机制 | 第93页 |
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 | 第93-94页 |
三、灵活的政策辩论和学习机制 | 第94页 |
第三节 政策各阶段网络结构调整机制 | 第94-99页 |
一、政策制定网络结构优化机制 | 第94-96页 |
二、政策控制与执行网络结构简化机制 | 第96-97页 |
三、政策总结与改进网络结构强化机制 | 第97-9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附录 | 第103-108页 |
关于我国公共政策效力非正常衰减问题调查问卷 | 第103-107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