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县广府古城民居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价值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基本情况 | 第16-28页 |
·民居、民居保护以及传统民居的相关概念 | 第16-21页 |
·民居以及民居的特征 | 第16-17页 |
·民居 | 第16页 |
·民居特征 | 第16-17页 |
·什么是传统民居及其传承的意义 | 第17-20页 |
·民居保护的意义 | 第20-21页 |
·广府古城的基本概况 | 第21-27页 |
·广府古城形成的地理环境条件 | 第22-23页 |
·广府古城形成的气候条件 | 第23页 |
·广府古城形成的经济条件 | 第23-24页 |
·广府古城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24-25页 |
·广府古城形成的文化条件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广府古城及民居建筑特征 | 第28-43页 |
·广府古城城墙的概况 | 第28-29页 |
·广府古城城墙的基本概况 | 第28页 |
·广府古城城墙的历史沿革 | 第28-29页 |
·广府古城空间布局分析 | 第29-32页 |
·“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小拐”的街道格局 | 第29-32页 |
·“三山不显四海不干”的空间布局形式 | 第32页 |
·广府古城民居特征分析 | 第32-40页 |
·广府民居基本形式——“两甩袖”民居 | 第33-36页 |
·广府民居建筑“两甩袖”的特点 | 第36-37页 |
·广府古城民居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 第37-40页 |
·广府古城民居建筑基本构成要素 | 第40-42页 |
·平面构成的基本单位 | 第40页 |
·形体的构成要素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广府古城民居建筑装饰与文化内涵 | 第43-55页 |
·广府古城民居建筑的装饰 | 第43-51页 |
·广府古城民居建筑装饰的主要部位 | 第43-48页 |
·广府古城民居建筑装饰的主要工艺 | 第48-51页 |
·广府古城民居建筑装饰中所体现的文化寓意 | 第51-54页 |
·植物 | 第52页 |
·动物 | 第52-53页 |
·人物故事 | 第53页 |
·几何图案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广府民居保护价值,保存现状及措施 | 第55-70页 |
·广府民居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 第55-56页 |
·保护民居是城镇建设的需要 | 第55页 |
·保护民居是旅游经济的需要 | 第55页 |
·保护民居是文化研究的需要 | 第55-56页 |
·保存现状 | 第56-59页 |
·历史遗存众多,保存较为完整 | 第56页 |
·部分民居建筑破坏严重,影响了古城历史原貌 | 第56-58页 |
·传统民居院落与人们现代需求相冲突 | 第58-59页 |
·具体保护和改造理论 | 第59-64页 |
·“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 第59-61页 |
·保存传统民居的原始风貌 | 第61-62页 |
·科普保护知识,公众参与传承传统民居 | 第62页 |
·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 | 第62-63页 |
·还原公共空间,留出保护区域,适度开发旅游 | 第63页 |
·吸引各界力量加入保护行动 | 第63-64页 |
·具体保护和改造措施 | 第64-69页 |
·古城内建筑的保护 | 第64-65页 |
·古城内街巷空间的保护 | 第65-68页 |
·古城内重要节点的保护 | 第68页 |
·古城内基础设施的更新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