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我国枣缩果病的分布及危害 | 第10页 |
·枣缩果病的症状和诊断 | 第10-11页 |
·枣缩果病病原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枣缩果病的侵染循环 | 第11-12页 |
·影响枣缩果病发生的因素 | 第12-13页 |
·枣缩果病的防治技术 | 第13-14页 |
·枣炭疽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我国枣炭疽病的分布及危害 | 第14页 |
·枣炭疽病的症状和诊断 | 第14页 |
·枣炭疽病病原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枣炭疽病的侵染循环 | 第15页 |
·影响枣炭疽病发生的因素 | 第15页 |
·枣炭疽病的防治技术 | 第15-16页 |
·枣果实其他病害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枣软腐病研究进展 | 第16页 |
·枣黑斑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I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7-19页 |
·ISSR 技术简介 | 第17页 |
·ISSR 在植物病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ISSR 在枣上的应用 | 第18页 |
·ISSR 在枣果病原真菌研究的作用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枣病原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 | 第20-21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病原菌形态鉴定 | 第21页 |
·病原菌分子鉴定 | 第21-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枣果实病害链格孢属病原真菌的 I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3-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51页 |
·枣缩果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鉴定 | 第24-31页 |
·枣缩果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 第24-28页 |
·枣缩果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28-31页 |
·枣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鉴定 | 第31-34页 |
·枣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 第31-33页 |
·枣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33-34页 |
·枣软腐症状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鉴定 | 第34-39页 |
·枣软腐症状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 第34-37页 |
·枣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37-39页 |
·枣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鉴定 | 第39-42页 |
·枣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 第39-41页 |
·枣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41-42页 |
·枣小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鉴定 | 第42-45页 |
·枣小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 第42-44页 |
·枣小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44-45页 |
·枣轮纹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鉴定 | 第45-47页 |
·枣轮纹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 第45-46页 |
·枣轮纹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46-47页 |
·枣果病害链格孢属病原的 I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7-51页 |
·枣果实病害链格孢属病原菌 DNA 的提取 | 第47页 |
·ISSR 引物的筛选和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ISSR 引物随机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48页 |
·链格孢属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 | 第48-51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1-55页 |
·结论 | 第51页 |
·讨论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ABSTRACT | 第60-62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