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 ·重金属及有机物复合污染 | 第9-13页 |
| ·污染危害及来源 | 第9-11页 |
|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复合污染修复技术对比 | 第13-15页 |
|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5-23页 |
| ·植物修复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植物修复辅助措施及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厌氧微生物修复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7页 |
| ·研究背景 | 第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研究路线和方法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沉积物中污染物风险评价及生物有效性 | 第27-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 ·采样区域 | 第27页 |
| ·样品采集 | 第27-28页 |
| ·样品分析 | 第28-30页 |
| ·评价方法 | 第30-33页 |
| ·河道沉积物污染状况分析 | 第33-38页 |
| ·重金属累积水平 | 第33-34页 |
| ·重金属毒性水平 | 第34-35页 |
| ·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有效性 | 第35-37页 |
| ·重金属与其它污染物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 ·重点污染源污染特征分析 | 第38-42页 |
| ·剖面分布 | 第38-39页 |
| ·化学形态分析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排污河道沉积物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 第43-7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 ·供试沉积物 | 第43-44页 |
| ·植株的选择 | 第44页 |
| ·供试微生物菌群 | 第44-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47页 |
| ·盆栽试验 | 第45-46页 |
| ·样品分析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72页 |
| ·沉积物变化 | 第47-65页 |
|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累积 | 第65-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芳烃厌氧降解过程中的菌群结构和功能基因多样性 | 第73-91页 |
| ·甲苯和苯甲酸厌氧代谢 | 第73-76页 |
| ·代谢路径 | 第73-75页 |
| ·bamA 在环境中的应用和研究方法 | 第75-7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9页 |
| ·甲苯和苯甲酸降解富集菌液的建立 | 第76-77页 |
| ·样品采集和化学分析 | 第77-78页 |
| ·DNA 的提取 | 第78页 |
| ·16S rRNA 基因分析 | 第78页 |
| ·bamA 基因分析 | 第78-7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9-89页 |
| ·富集菌液观察 | 第79-81页 |
|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 第81-83页 |
| ·bamA 基因多样性分析 | 第83-87页 |
| ·讨论 | 第87-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91-94页 |
| ·主要结论 | 第91-93页 |
| ·创新点 | 第93页 |
| ·展望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15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5-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