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

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与现实

内容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42页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第8-9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9-35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5-39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39页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39-42页
第一编 列宁民族理论的要义第42-71页
 第一章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与“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理论第42-57页
  第一节 承认民族自决权就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自由第43-46页
  第二节 民族自决权的目的是促进“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第46-49页
  第三节 民族自决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绝不是多余的第49-53页
  第四节 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统一而不可分割第53-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二章 列宁的联邦制国家理论第57-71页
  第一节 “自治制是我们建立民主国家的计划”第57-61页
  第二节 联邦制在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有其合理性第61-64页
  第三节 统一的联邦制国家是走向集中制国家的“过渡性步骤”第64-66页
  第四节 联邦制国家是苏联各“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的形式第66-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二编 列宁民族理论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第71-107页
 第三章 苏俄为推动世界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施加影响第71-81页
  第一节 没有东方各民族的援助,世界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第71-73页
  第二节 民族问题的中心在东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第73-75页
  第三节 苏俄是援助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基地和中心第75-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为获取民族自由接受来自苏俄的政策第81-97页
  第一节 只有奉行列宁的民族政策才能获取真正的民族自由第81-83页
  第二节 苏俄能够以诚意、热情和实力援助中国革命第83-86页
  第三节 苏俄对中国是“没有侵略野心”的国家第86-88页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完全接受了列宁的民族理论第88-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层面并不排斥联邦制第97-107页
  第一节 联邦制本身不一定就不好第98-102页
  第二节 联邦制只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种手段第102-104页
  第三节 联邦制的基础在地方自治第104-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三编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确立第107-172页
 第六章 1921—1937 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第107-130页
  第一节 1921—1923 提出“自由联邦制”建国方案第107-112页
  第二节 1923—1927 坚持列宁关于民族自决的思想第112-116页
  第三节 1927—1937 指出民族自决权的三种实现形式第116-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七章 1937—1949 逐步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第130-153页
  第一节 1937—1945 把独立国家排除在民族自决权的实现形式之外第130-142页
  第二节 1945—1949 把联邦制国家排除在民族自决权的实现形式之外第142-151页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各民族平等的联合”的形式第153-172页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第153-162页
  第二节 联邦制建国方案不符合中国历史传统第162-166页
  第三节 西方古典民族自决权理论存在缺陷第166-171页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第四编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方向第172-220页
 第九章 继续推动实现各民族间法律上的平等第172-186页
  第一节 采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第173-177页
  第二节 维护自治区行使自治权与上级人民政府领导间的辩证统一第177-181页
  第三节 加速民主集中制的完满实现和巩固发展第181-185页
  本章小结第185-186页
 第十章 继续推动实现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第186-202页
  第一节 为充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而创造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条件第186-189页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取得大幅提升第189-194页
  第三节 继续坚持并完善目前的民族优惠照顾政策第194-201页
  本章小结第201-202页
 第十一章 民族政策“政治化”抑或“文化化”?第202-220页
  第一节 不能用“族群”概念取代“民族”概念第202-209页
  第二节 民族政策“文化化”的理论逻辑并非尽善尽美第209-212页
  第三节 整合两代民族政策可能更加适合目前的中国第212-219页
  本章小结第219-220页
结语第220-229页
参考文献第229-233页
后记第233-235页

论文共2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制度—手段”到“价值—目标”--对中国道路社会主义性质的一种研究
下一篇: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