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再生池产物回收及其水质 | 第10页 |
·氧化池产物回收 | 第10-11页 |
·脱硫废水环节产物及回收 | 第11页 |
·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综述 | 第12-23页 |
·脱硫浆液和脱硫废水性质 | 第12-14页 |
·脱硫过程中的再生浆液 | 第13页 |
·脱硫过程中的氧化浆液 | 第13页 |
·脱硫过程中的脱硫废水 | 第13-14页 |
·脱硫浆液与脱硫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 | 第14-17页 |
·烟气脱硫过程中浆液中的固、液分离 | 第15页 |
·脱硫过程中的再生浆液的重金属去除 | 第15-17页 |
·水力旋流分离技术 | 第17-18页 |
·旋流分离原理 | 第17页 |
·水力旋流器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絮凝沉降技术 | 第18-19页 |
·絮凝作用机理 | 第18页 |
·絮凝剂分类 | 第18页 |
·絮凝剂使用时各种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絮凝效果判定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页 |
·重金属处理技术简述 | 第19-21页 |
·化学沉淀法分析 | 第20-21页 |
·物化法分析 | 第21页 |
·概括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再生池中产物的回收处理 | 第23-28页 |
·旋流分离可行性分析 | 第23页 |
·絮凝沉降性能分析 | 第23-24页 |
·絮凝影响因素 | 第24页 |
·絮凝形态研究 | 第24页 |
·盐浓度的影响 | 第24-26页 |
·pH条件的影响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氧化池中氧化浆液的旋流分离技术 | 第28-35页 |
·实验因素和分离指标选取 | 第28-29页 |
·主要因素对分股比的影响 | 第29-30页 |
·进料压力影响 | 第29页 |
·进料浓度影响 | 第29-30页 |
·主要因素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30-33页 |
·考虑进料压力影响 | 第30-31页 |
·结构参数影响 | 第31页 |
·进料浆液浓度影响 | 第31-33页 |
·主要因素对进料流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进料压力影响 | 第33页 |
·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33页 |
·进料浆液浓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脱硫废水的重金属处理 | 第35-45页 |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氢氧化物沉淀试验设计 | 第35页 |
·硫化物沉淀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壳聚糖捕集试验设计 | 第36页 |
·氢氧化物沉淀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37页 |
·多种重金属共存的影响 | 第36页 |
·Ca~(2+)、So_4~(2-)和、Cl~(-1)等离子的影响 | 第36-37页 |
·硫化物沉淀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多种重金属共存的影响 | 第37-38页 |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38-40页 |
·Ca~(2+)SO_4~(2-)和Cl~(-1)等离子的影响 | 第40页 |
·硫化物沉淀法与氢氧化物沉淀法的对比 | 第40-41页 |
·壳聚糖捕集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pH对金属离子平衡浓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Ca~(2+),Cl~-离子对金属离子平衡浓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再生浆液的悬浮物和重金属 | 第45-50页 |
·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壳聚糖同步去除悬浮物和锰 | 第45页 |
·壳聚糖同步去除悬浮物和锰过程 | 第45-46页 |
·CPSA絮凝沉降性能研究 | 第46-47页 |
·CPSA捕集重金属研究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