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 绪论 | 第7-12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 关于“和谐家庭”的概念 | 第8-9页 |
2、 关于和谐家庭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9-10页 |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和过程 | 第11-1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2、 研究过程 | 第11-12页 |
二、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变迁 | 第12-22页 |
(一)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传统家庭的特征 | 第13-17页 |
1、 家庭价值观 | 第13-15页 |
2、 家庭结构和规模 | 第15页 |
3、 家庭成员关系 | 第15-16页 |
4、 家庭功能 | 第16-17页 |
(二)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变迁 | 第17-22页 |
1、 家庭价值观的变化 | 第17页 |
2、 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变化 | 第17-19页 |
3、 家庭关系的变化 | 第19-20页 |
4、 家庭功能的变化 | 第20-22页 |
三、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2-29页 |
(一)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现状 | 第23-24页 |
1、 夫妻关系的和谐 | 第23页 |
2、 代际关系的和谐 | 第23-24页 |
(二)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1、 家庭成员之间不够和睦,家庭暴力时有发生 | 第25-26页 |
2、 留守子女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 | 第26-27页 |
3、 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 第27-29页 |
四、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家庭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29-35页 |
(一)、家庭内部原因 | 第29-33页 |
1、 经济压力 | 第29-31页 |
2、 家庭伦理道德观 | 第31-32页 |
3、 家庭成员角色期望冲突及个人自身的素质 | 第32-33页 |
(二)、社会外因 | 第33-35页 |
1、 社会转型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 第33-34页 |
2、 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34-35页 |
五、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和谐家庭建设的对策 | 第35-39页 |
(一) 对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建议 | 第36-37页 |
1、 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 | 第36页 |
2、 提高个人自身的素质 | 第36-37页 |
3、 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 第37页 |
(二) 对政府部门和妇联组织的建议 | 第37-39页 |
1、 推动民族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村家庭经济收入 | 第37页 |
2、 加大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 | 第37-38页 |
3、 继续加大对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扫盲力度 | 第38页 |
4、 推进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家庭养老问题 | 第38-39页 |
5、 重视对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法律教育,妥善处理家庭暴力问题 | 第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