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发展现状简介 | 第9-11页 |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 第9页 |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12页 |
·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作物抗旱适应机制 | 第12-13页 |
·玉米抗旱机理研究 | 第13-14页 |
·玉米抗旱性鉴定技术体系的研究 | 第14-18页 |
·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玉米抗旱性分析方法 | 第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试验点概况 | 第20-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田间取样 | 第22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2-24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试验区环境因素变化与旱情分析 | 第26-29页 |
·玉米生育期空气湿度与温度变化 | 第26-27页 |
·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的变化 | 第27-28页 |
·环境因素变化与旱情分析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29-53页 |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指标变化与抗旱性分析 | 第29-31页 |
·玉米产量、抗旱系数及抗旱指数分析 | 第29-30页 |
·玉米产量构成性状与抗旱性分析 | 第30-31页 |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形态指标变化与抗旱性分析 | 第31-35页 |
·玉米株高变化 | 第31-32页 |
·玉米茎基粗变化 | 第32-33页 |
·玉米单株叶面积变化 | 第33-34页 |
·玉米叶夹角变化 | 第34-35页 |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相关分析 | 第35页 |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变化与抗旱性分析 | 第35-43页 |
·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变化 | 第36页 |
·玉米叶片卷曲度变化 | 第36-37页 |
·玉米叶片衰老指数变化 | 第37-38页 |
·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 | 第38-39页 |
·玉米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变化 | 第39页 |
·玉米叶片蜡质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玉米散粉抽丝间隔数变化 | 第40-41页 |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指标与抗旱性相关分析 | 第41-43页 |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抗旱性分析 | 第43-50页 |
·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43-44页 |
·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44页 |
·玉米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 | 第44-45页 |
·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45-46页 |
·玉米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第46页 |
·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 第46-47页 |
·玉米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第47-48页 |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相关分析 | 第48-50页 |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0-53页 |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 第50-51页 |
·建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综合体系 | 第51-52页 |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的检验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品种间抗旱性鉴定研究 | 第53-56页 |
·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D 值)与聚类分析 | 第53-55页 |
·不同玉米品种抗旱能力值与抗旱系数聚类分析结果比较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比试验研究 | 第56-64页 |
·不同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生育期表现 | 第56页 |
·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表现 | 第56-57页 |
·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比较 | 第57-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4-69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讨论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77页 |
导师简介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