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期针刺治疗方案优选研究
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20页 |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与研究 | 第11-13页 |
·发展史及流行病学研究 | 第11页 |
·偏头痛的病因 | 第11页 |
·临床表现 | 第11-12页 |
·治疗进展 | 第12-13页 |
2 古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研究 | 第13-16页 |
·中医病名探讨 | 第13页 |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第13-14页 |
·中医证候分型 | 第14-15页 |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3 影响偏头痛针刺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第16-20页 |
·非针灸因素 | 第16-17页 |
·针灸因素 | 第17-19页 |
·针灸与其他因素的联合应用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0-33页 |
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0-22页 |
·一般资料 | 第20-21页 |
·诊断标准 | 第21页 |
·纳入标准 | 第21-22页 |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剔除标准 | 第22页 |
3 考察内容及实验分组 | 第22-23页 |
·考察因素相应水平的确定 | 第22页 |
·试验分组 | 第22-23页 |
4 治疗方法 | 第23-24页 |
·针具 | 第23页 |
·穴位及针刺方法 | 第23页 |
·针刺根数 | 第23页 |
·针刺时间 | 第23-24页 |
·其它针刺事项 | 第24页 |
5 观察指标 | 第24页 |
6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24页 |
7 结果分析 | 第24-33页 |
·针刺半小时后VAS评分比较 | 第24-27页 |
·针刺一小时后VAS评分比较 | 第27-29页 |
·针刺两小时后VAS评分比较 | 第29-33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3-37页 |
1 考察因素和水平的选择 | 第33-34页 |
·为什么选择偏头痛中的无先兆偏头痛 | 第33页 |
·为什么选择四因素三水平 | 第33-34页 |
2 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34-35页 |
·关于穴位的选择 | 第34页 |
·针刺的刺激量 | 第34页 |
·针刺的方向 | 第34-35页 |
·留针时间 | 第35页 |
3 考察指标的选择 | 第35页 |
4 优选方案的分析 | 第35-36页 |
·选穴 | 第35-36页 |
·针刺的方向 | 第36页 |
·针刺刺激量 | 第36页 |
5 本研究的初步结论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