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期针刺治疗方案优选研究

目录第1-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前言第9-1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1-20页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与研究第11-13页
   ·发展史及流行病学研究第11页
   ·偏头痛的病因第11页
   ·临床表现第11-12页
   ·治疗进展第12-13页
 2 古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研究第13-16页
   ·中医病名探讨第13页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第13-14页
   ·中医证候分型第14-15页
   ·治疗方法第15-16页
 3 影响偏头痛针刺疗效的多因素分析第16-20页
   ·非针灸因素第16-17页
   ·针灸因素第17-19页
   ·针灸与其他因素的联合应用第19-20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0-33页
 1 研究内容及目的第20页
   ·研究内容第20页
   ·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0页
 2 研究对象第20-22页
   ·一般资料第20-21页
   ·诊断标准第21页
   ·纳入标准第21-22页
   ·排除标准第22页
   ·剔除标准第22页
 3 考察内容及实验分组第22-23页
   ·考察因素相应水平的确定第22页
   ·试验分组第22-23页
 4 治疗方法第23-24页
   ·针具第23页
   ·穴位及针刺方法第23页
   ·针刺根数第23页
   ·针刺时间第23-24页
   ·其它针刺事项第24页
 5 观察指标第24页
 6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第24页
 7 结果分析第24-33页
   ·针刺半小时后VAS评分比较第24-27页
   ·针刺一小时后VAS评分比较第27-29页
   ·针刺两小时后VAS评分比较第29-33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33-37页
 1 考察因素和水平的选择第33-34页
   ·为什么选择偏头痛中的无先兆偏头痛第33页
   ·为什么选择四因素三水平第33-34页
 2 观察指标的选择第34-35页
   ·关于穴位的选择第34页
   ·针刺的刺激量第34页
   ·针刺的方向第34-35页
   ·留针时间第35页
 3 考察指标的选择第35页
 4 优选方案的分析第35-36页
   ·选穴第35-36页
   ·针刺的方向第36页
   ·针刺刺激量第36页
 5 本研究的初步结论第36-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41-42页
致谢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姜黄素对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炎症及纤维化通路的影响及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