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聚类方法分析挖掘屠揆先先生诊治眩晕病经验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论文背景 | 第10-15页 |
1. 中医对眩晕病的认识进展 | 第10-13页 |
·病名沿革 | 第10页 |
·古代医家对眩晕病的认识 | 第10-11页 |
·当代国医大师辨治眩晕病经验辑要 | 第11-13页 |
2. 孟河医派名医屠揆先先生小传 | 第13-14页 |
3. 名医经验传承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数据挖掘信息预处理 | 第15-21页 |
1. 病案来源 | 第15页 |
2. 病案规范 | 第15-19页 |
·症状规范 | 第15-16页 |
·中药规范 | 第16-17页 |
·病机规范 | 第17页 |
·药物功效规范 | 第17-19页 |
3. 数据录入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数据挖掘过程简介 | 第21-34页 |
1. 群方分析 | 第21-26页 |
·方剂聚类 | 第21-23页 |
·药群识别 | 第23-24页 |
·药群确认 | 第24页 |
·模糊聚类 | 第24页 |
·关联分析 | 第24-26页 |
2. 单方分析 | 第26-31页 |
·经方匹配 | 第26-29页 |
·君臣药确定 | 第29-31页 |
3. 关联分析 | 第31页 |
4. 药效论证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第34-55页 |
1. 群方分析 | 第34-40页 |
·基础聚类 | 第34-36页 |
·模糊聚类 | 第36-38页 |
·结果解析 | 第38-40页 |
2. 关联分析 | 第40-53页 |
·药—症关联 | 第41-44页 |
·症—症关联 | 第44-48页 |
·症—证关联 | 第48-49页 |
·证—证关联 | 第49-50页 |
·证—药关联 | 第50-52页 |
·药—药关联 | 第52-53页 |
3. 药效论证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9页 |
1. 屠揆先先生诊治眩晕病经验总结 | 第55-56页 |
·对屠揆先先生治疗眩晕病病机的认识 | 第55页 |
·对屠揆先先生治疗眩晕病特色思路的分析 | 第55-56页 |
2. 屠揆先先生所体现的孟河医派学术思想浅析 | 第56页 |
·用药和缓平淡 | 第56页 |
·融合寒温学派 | 第56页 |
·主张衷中参西 | 第56页 |
·擅于古方新裁 | 第56页 |
·注重三因相宜 | 第56页 |
3. 数据挖掘方法学总结 | 第56-58页 |
·样本量问题 | 第57页 |
·病案信息数据规范标准问题 | 第57页 |
·参考阈值设定问题 | 第57页 |
·关联对象个数问题 | 第57页 |
·中文自动分词技术问题 | 第57页 |
·药效论证结果方法评价问题 | 第57-58页 |
4. 数据挖掘方法应用的前景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