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推理的软岩巷道支护参数选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软岩巷道工程支护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6页 |
·巷道支护设计专家系统现状 | 第16-17页 |
·CBR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第17-18页 |
·CBR的发展前景 | 第18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1-29页 |
·软弱围岩巷道的变形特征与破坏形态 | 第21-24页 |
·软岩的概念 | 第21-23页 |
·软岩的基本力学属性 | 第23-24页 |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 | 第24页 |
·软岩巷道的支护原则和主要的维护方法 | 第24-28页 |
·软岩巷道的支护原则 | 第24页 |
·软岩巷道工程支护原理 | 第24页 |
·巷道锚杆支护参数 | 第24-28页 |
·地质力学评估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 | 第29-49页 |
·围岩稳定性分类方法 | 第29-30页 |
·单因素岩性指标分类 | 第29页 |
·多因素定性与定量指标结合的分类 | 第29页 |
·多因素单一的综合指标分类 | 第29页 |
·多因素复合指标分类 | 第29-30页 |
·多因素聚类分析 | 第30页 |
·模糊聚类分析 | 第30页 |
·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30-31页 |
·影响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因素的分析 | 第31-33页 |
·巷道围岩强度 | 第31页 |
·围岩应力 | 第31页 |
·岩体完整性对巷道围岩稳定程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应力变化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分类指标的确定与取值方法 | 第33页 |
·影响因素云模型权重的确定 | 第33-41页 |
·专家估测法 | 第34页 |
·指标值法 | 第34-35页 |
·频数统计分析法 | 第35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5页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 第35-36页 |
·云模型权重确定法 | 第36-41页 |
·软岩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的实施过程 | 第41-44页 |
·分类指标的预处理 | 第41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41页 |
·指标加权处理 | 第41-42页 |
·标定 | 第42-43页 |
·聚类 | 第43-44页 |
·模糊评判方法 | 第44页 |
·部分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程序 | 第44-45页 |
·围岩稳定性测试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CBR系统的主要关键技术 | 第49-65页 |
·概述 | 第49页 |
·CBR的核心思想 | 第49-50页 |
·基于RBR的预案技术 | 第50页 |
·CBR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50-63页 |
·案例表示与组织 | 第51-56页 |
·案例检索 | 第56-59页 |
·案例的适配 | 第59-60页 |
·案例保存与学习 | 第60-61页 |
·案例库的管理 | 第61-62页 |
·案例库的维护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CBR-SRRSPS系统实现与工程实例 | 第65-91页 |
·CBR-SRRSPSS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第65页 |
·VB技术 | 第65页 |
·Access数据库技术 | 第65页 |
·Matlab数值软件 | 第65页 |
·预案系统设计的目标 | 第65-66页 |
·系统的设计 | 第66-68页 |
·系统结构 | 第66-67页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67-68页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68-75页 |
·运行界面 | 第68-70页 |
·案例数据库设计 | 第70-71页 |
·系统的主要接口 | 第71-75页 |
·工程实践 | 第75-80页 |
·影响因素的确定与系统实践 | 第75-77页 |
·支护设计 | 第77-80页 |
·矿压监测实施方案 | 第80-89页 |
·观测目的 | 第80页 |
·观测的内容 | 第80-81页 |
·观测方案 | 第81-82页 |
·矿压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82-87页 |
·锚杆压力观测及分析 | 第87页 |
·锚索压力观测及分析 | 第87-88页 |
·围岩应力观测及分析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总结 | 第91页 |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