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东北和华北区域构造及构造应力应变场研究 | 第12-15页 |
| ·区域构造应力场随时间演化的驱动力研究 | 第15-16页 |
| ·2011 年日本宫城地震对中国东北和华北影响的研究 | 第16-17页 |
| ·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GPS 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模型 | 第18-29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GPS 原始数据处理的方法及模型 | 第18-27页 |
| ·卫星轨道的松弛模式 | 第18-19页 |
| ·大气折射模型 | 第19-22页 |
| ·潮汐模型 | 第22-24页 |
| ·天线相位中心模型 | 第24-25页 |
| ·观测量及随机模型 | 第25页 |
| ·相位整周模糊度的解算 | 第25-27页 |
| ·地球参考框架及其实现方法 | 第27-29页 |
|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ITRF200818 | 第27-28页 |
| ·ITRF2008 的实现方法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震后位置时间序列分析 | 第29-37页 |
| ·前言 | 第29页 |
| ·GPS 数据来源 | 第29-31页 |
| ·GPS 数据处理的策略及流程 | 第31-33页 |
| ·震后原始位置时间序列 | 第33-37页 |
| 第四章 日本宫城地震震后形变机制分析 | 第37-52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震后形变的主要机制 | 第37-39页 |
| ·孔隙弹性回弹 | 第38页 |
| ·震后滑移 | 第38页 |
| ·粘弹性弛豫形变 | 第38-39页 |
| ·日本岛震后形变模拟 | 第39-51页 |
| ·GPS 站点震后位置时间序列 | 第39-42页 |
| ·震后位移衰减振幅及时间常数估计 | 第42-45页 |
| ·发震断层的几何模型 | 第45-47页 |
| ·震后滑移分布反演方法和结果 | 第47-51页 |
| ·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震后形变机制分析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日本宫城地震对中国东北和华北构造活动的影响 | 第52-67页 |
| ·前言 | 第52页 |
| ·区域应变分析方法 | 第52-55页 |
| ·几种区域应变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 ·滑移回归方法 | 第54-55页 |
| ·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应变状态分析 | 第55-57页 |
| ·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震后区域应变分析结果 | 第57-65页 |
| ·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震后整体应变状态 | 第58-62页 |
| ·几条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 | 第62-6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不足 | 第67-6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 第67-68页 |
|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