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之道:熟人社会中的自我实现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导论 | 第10-45页 |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文献梳理 | 第12-23页 |
·理论资源与研究框架 | 第23-39页 |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 第39-45页 |
2 熟人社会的理想类型 | 第45-80页 |
·“自我”扩大化与“自己人”的生成 | 第47-57页 |
·自己人单位与熟人社会的结构类型 | 第57-66页 |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概念谱系 | 第66-70页 |
·熟人社会的秩序原理 | 第70-80页 |
3 人伦关系中的“自我实现” | 第80-111页 |
·心理学视域中的自我实现 | 第82-89页 |
·儒学视域中的自我实现 | 第89-100页 |
·熟人社会中的成人 | 第100-111页 |
4 “过日子”:做人的生活之道 | 第111-140页 |
·“过日子”的基本涵义 | 第112-116页 |
·“过日子”的基本逻辑 | 第116-127页 |
·“过日子”的历史变迁 | 第127-133页 |
·“过日子”的区域差异 | 第133-140页 |
5 “结人缘”:做人的交往之道 | 第140-173页 |
·做人与社会交往 | 第141-148页 |
·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 | 第148-159页 |
·社会交往的区域差异 | 第159-167页 |
·熟人社会交往逻辑的变迁 | 第167-173页 |
6 “崇公抑私”:做人的共生之道 | 第173-201页 |
·做人中的公与私 | 第175-182页 |
·熟人社会的公私转化机制 | 第182-187页 |
·公私运作逻辑的区域差异 | 第187-195页 |
·公私运作逻辑的变迁 | 第195-201页 |
7 结论 | 第201-229页 |
·熟人社会与中国农民的“即凡而圣” | 第201-206页 |
·自我扩大化与熟人社会的区域差异 | 第206-212页 |
·“伦理性成人”的目标价值体系及区域差异 | 第212-217页 |
·半熟人社会化与做人之变 | 第217-223页 |
·“收拾人心”:重建人与社会的本体性关联 | 第223-229页 |
致谢 | 第229-232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253页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作品 | 第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