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约注》校勘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张舜徽与《说文解字约注》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选题缘由、意义,论文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2 张舜徽对《说文》的校勘工作 | 第12-23页 |
| ·校勘错字 | 第13页 |
| ·校勘衍文 | 第13-14页 |
| ·校勘脱文 | 第14-15页 |
| ·校勘倒文 | 第15-16页 |
| ·校勘重文 | 第16-17页 |
| ·校勘小篆的次序 | 第17-18页 |
| ·校勘六书 | 第18-19页 |
| ·纠正他人的校勘 | 第19-21页 |
| ·旁及他书的校勘 | 第21-23页 |
| 3《说文解字约注》的校勘方法 | 第23-36页 |
| ·对校法 | 第23-25页 |
| ·本校法 | 第25-27页 |
| ·他校法 | 第27-30页 |
| ·理校法 | 第30-36页 |
| ·利用音韵学知识校勘 | 第30-31页 |
| ·理论联系实际,大量运用实物、湘方言 | 第31-33页 |
| ·从古代文化的角度佐证校勘 | 第33页 |
| ·运用古文字材料佐证校勘 | 第33-34页 |
| ·重视句读的作用 | 第34-36页 |
| 4 张舜徽校勘《说文》的特色与不足 | 第36-52页 |
| ·张舜徽校勘《说文》的特色 | 第36-47页 |
| ·广泛的校勘范畴 | 第36-37页 |
| ·“考镜流源,辨章学术”的指导思想 | 第37-44页 |
| ·宏观把握《说文》全貌,还原《说文》著作体例 | 第38-39页 |
| ·用发展的眼光校订《说文》中的错误 | 第39-40页 |
| ·认真分析致伪的原因,提高校勘质量 | 第40-41页 |
| ·仔细辨伪引文,慎重征用引文 | 第41-43页 |
| ·阐释文字的发展脉络 | 第43-44页 |
| ·谨慎的态度,不轻易改字,强调保持古书原貌 | 第44-47页 |
| ·《约注》校勘的不足 | 第47-52页 |
| ·相对传统保守的治学观 | 第47-49页 |
| ·泛用双声之理 | 第49-50页 |
| ·没有充分运用古文字材料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