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循行方向与经气的关系探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经气的组成及特点 | 第8-11页 |
·先天之气的特点及化生 | 第8-9页 |
·后天之气的特点及作用 | 第9-11页 |
2 经络循行方向的两大模式 | 第11-15页 |
·经络的向心性循行 | 第11-13页 |
·经络的半向心性循行 | 第13-15页 |
3 经络循行方向与经气的联系 | 第15-21页 |
·经络向心性循行与原气根源性的关系 | 第15-16页 |
·经络的半向心性循行与营气环流性的关系 | 第16页 |
·经络循行模式的多样化与卫气多面性的关系 | 第16-21页 |
4 历代针灸医籍中经穴的编排顺序 | 第21-24页 |
·东汉以前及东汉时期 | 第21页 |
·魏晋时期 | 第21-22页 |
·隋唐时期 | 第22页 |
·宋金元时期 | 第22-23页 |
·明清至今 | 第23-24页 |
5 近现代学者对经络循行方向及其本质的认识 | 第24-27页 |
·从传统角度对经络循行方向不一致的解释 | 第24-25页 |
·现代研究对经络本质及其作用途径的认识 | 第25-27页 |
讨论 | 第27-35页 |
1 卫气的起源 | 第27-28页 |
2 经气对针刺补泻的影响 | 第28-30页 |
·针刺只泻不补的探讨 | 第28-29页 |
·经气盛衰对针刺补泻的影响 | 第29-30页 |
·营卫之气对针刺补泻的影响 | 第30页 |
3 经络学说与藏象学说的关联 | 第30-32页 |
4 经络的向心性与半向心性循行矛盾的统一 | 第32-33页 |
5 经络的循行方向对针刺补泻的影响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详细摘要 | 第4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