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 各国反垄断法的发展及分析 | 第12-16页 |
(一) 各国反垄断法的发展历史 | 第12-15页 |
1. 美国反垄断法的发展 | 第12-13页 |
2. 德、法、日三国反垄断法的发展 | 第13-14页 |
3. 其他国家反垄断法的制定 | 第14-15页 |
(二) 各国反垄断法发展趋势分析 | 第15-16页 |
二、 中外反垄断法中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第16-20页 |
(一) 各国反垄断立法中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体现 | 第16页 |
(二) 各国保护消费者权益在反垄断诉讼中的体现 | 第16-17页 |
1. 就反垄断法的解决途径而言 | 第16-17页 |
2. 就反垄断法的具体内容而言 | 第17页 |
(三)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 | 第17-18页 |
(四) 我国消费者权益在反垄断诉讼及立法中的保护 | 第18-20页 |
1. 我国消费者权益在反垄断诉讼的体现 | 第18-19页 |
2. 我国消费者权益在反垄断立法中的保护 | 第19-20页 |
三、 我国反垄断法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内容和特征 | 第20-22页 |
(一) 我国反垄断法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内容 | 第20-21页 |
1. 自主选择权 | 第20页 |
2. 公平交易权 | 第20-21页 |
(二) 我国反垄断法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特征 | 第21-22页 |
四、 我国反垄断法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和立法宗旨 | 第22-26页 |
(一) 我国反垄断法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和理由 | 第22-23页 |
1. 目的 | 第22页 |
2. 理由 | 第22-23页 |
(二) 我国反垄断法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宗旨 | 第23-26页 |
1. 提高经济效率 | 第24页 |
2. 保护消费者利益 | 第24页 |
3. 维护民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第24-26页 |
五、 我国反垄断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机制 | 第26-28页 |
(一) 我国反垄断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执法机构 | 第26-27页 |
1. 一元反垄断法执法主体模式 | 第26页 |
2. 多元反垄断法执法主体模式 | 第26页 |
3. 两种模式对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启示 | 第26-27页 |
(二) 我国反垄断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诉讼机制 | 第27页 |
(三) 我国侵害反垄断法保护的消费者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 第27-28页 |
六、 我国反垄断法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缺陷 | 第28-33页 |
(一) 豁免条件过宽不利于形成严谨的垄断协议 | 第28页 |
(二) 运营商不分散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第28-29页 |
(三) 大型国企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第29页 |
(四) 监督权实施不具体不利于消费者个人监督 | 第29-30页 |
(五) 执法机构处理案件的不公开不利于对保护消费者的透明化 | 第30页 |
(六) 依法民事责任对象不具体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 第30页 |
(七) 行政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第30-31页 |
(八) 刑事法律责任规定不清晰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防护 | 第31页 |
(九) 诉讼程序的不完善不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 第31页 |
(十) 公用企业垄断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 第31-33页 |
1. 公用企业封锁经营信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 第31页 |
2. 公用企业不仅使消费者失去对垄断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权,而且也大大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 第31-32页 |
3. 公用企业垄断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 第32页 |
4. 公用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不仅侵犯消费者经济利益,而且侵犯了消费者的平等权 | 第32-33页 |
七、 我国反垄断法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度的完善 | 第33-39页 |
(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避免无法可依现象的发生 | 第33页 |
(二) 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维护消费者权益 | 第33-34页 |
(三) 提高垄断企业的违法成本,确定垄断行为人的个人责任 | 第34页 |
(四) 明确反垄断法执法机构的权限划分,建立中立的反垄断委员会 | 第34-35页 |
(五) 规范政府行政权力,杜绝垄断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 第35页 |
(六) 加强消费者协会的作用,保护消费者的诉讼权 | 第35-36页 |
(七) 成立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商品价格,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 第36-37页 |
(八) 完善反垄断法的诉讼制度,间接保护消费者权益 | 第37-39页 |
1. 诉讼制度角度 | 第37-38页 |
2. 分类方法角度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