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二、 咏太湖诗发展进程及原因 | 第11-17页 |
(一)、咏太湖诗在唐以前的发展 | 第12-14页 |
(二)、咏太湖诗在唐代的发展及原因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唐代咏太湖诗人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初盛唐咏太湖诗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中唐咏太湖诗人——以皎然、白居易为中心 | 第18-22页 |
第三节 晚唐咏太湖诗人——以皮日休、陆龟蒙为中心 | 第22-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唐代咏太湖诗歌思想特色 | 第26-42页 |
第一节 登临山水与怀古咏怀——山林隐逸与宗教之思 | 第26-31页 |
一、 太湖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 | 第27-29页 |
二、 咏太湖诗中的宗教色彩 | 第29-30页 |
三、 太湖怀古诗中的淡泊之情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页 |
第二节 诗酒文会与酬唱赠答——人文风流与淡雅之情 | 第31-37页 |
一、 中唐诗会唱和中的咏太湖诗 | 第32-33页 |
二、 晚唐皮陆唱和中的太湖诗 | 第33-35页 |
三、 赠别怀人诗的淡然情怀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歌石咏橘,寄情托意——人生适意与世俗享乐 | 第37-42页 |
一、 太湖石 | 第37-40页 |
二、 洞庭橘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唐代咏太湖诗的地域文学意蕴 | 第42-53页 |
第一节 诗人文墨中的太湖意象 | 第42-46页 |
一、 自然风物意象 | 第42-43页 |
二、 人文历史意象 | 第43-45页 |
三、 民俗意象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唐代咏太湖诗的地域文学意蕴 | 第46-49页 |
一、 高蹈隐逸 | 第46-47页 |
二、 文治风流 | 第47-49页 |
三、 适意享乐 | 第49页 |
第三节 唐代其他著名湖泊诗歌的地域文学特征及与太湖之比较 | 第49-52页 |
1. 洞庭湖 | 第49-50页 |
2. 鄱阳湖 | 第50-51页 |
3. 西湖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7页 |
一、 对后代咏太湖诗的影响 | 第54-56页 |
二、 对地域文化精神的影响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