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触媒视角下台南安平历史街区的活化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城市触媒理论的发展 | 第12-13页 |
| ·城市触媒理论在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 ·“城市触媒” | 第14-15页 |
| ·“城市触媒”的应用策略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 ·论文的框架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城市触媒理论及历史街区保护理论概念综述 | 第19-34页 |
| ·“城市触媒”相关概念及其发展 | 第19-24页 |
| ·城市触媒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 ·城市触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1-22页 |
| ·“实体触媒”的作用原理与特征 | 第22-24页 |
| ·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的相关论述 | 第24-28页 |
| ·历史街区的意涵 | 第24页 |
| ·历史街区的构成 | 第24-25页 |
| ·台湾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方式与经验 | 第25-28页 |
| ·台湾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的典型案例 | 第28-33页 |
| ·台北迪化街的复兴 | 第28-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历史街区活化中的城市触媒策略 | 第34-50页 |
| ·历史街区中触媒应用的策略框架 | 第34-35页 |
| ·选择合适的触媒应用角度 | 第35-37页 |
| ·历史街区物质性落后的问题 | 第35-36页 |
| ·历史街区功能不适的问题 | 第36页 |
| ·历史街区形象的问题 | 第36-37页 |
| ·历史街区区位弱化的问题 | 第37页 |
| ·寻找合适的活力载体 | 第37-40页 |
| ·分析区位优势 | 第37-38页 |
|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 第38页 |
| ·分析功能结构 | 第38-39页 |
| ·分析交通结构 | 第39页 |
| ·分析街区建筑物现状 | 第39-40页 |
| ·塑造和完善触媒 | 第40-48页 |
| ·物质性的更新 | 第40-44页 |
| ·功能性的重整 | 第44-48页 |
| ·后续引导触媒反应 | 第48-50页 |
| ·事件引导 | 第48-49页 |
| ·建设引导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台南安平历史街区活化的触媒研究 | 第50-99页 |
| ·上层规划解读 | 第50-56页 |
| ·台南市总体发展规划 | 第50-53页 |
| ·《安平港历史风貌园区计划》概况 | 第53-55页 |
| ·《安平旧聚落历史风貌维持计划》 | 第55-56页 |
| ·台南安平发展脉络 | 第56-71页 |
| ·台南安平聚落历史沿革 | 第56-63页 |
| ·安平聚落的老街 | 第63-66页 |
| ·安平巷弄建筑 | 第66-69页 |
| ·安平古堡(热兰遮城) | 第69-71页 |
| ·台南安平的现状分析——捕捉触媒 | 第71-83页 |
| ·寻找应用角度及活力载体 | 第71-81页 |
| ·塑造和完善触媒 | 第81-83页 |
| ·触媒作用的发挥 | 第83-97页 |
| ·安平古堡塑造生态博物馆作为触媒元素 | 第83-85页 |
| ·安平鱼市场的新功能植入作为触媒元素 | 第85-91页 |
| ·安平历史聚落的活化作为触媒元素 | 第91-97页 |
| ·触媒作用的后续引导 | 第97-99页 |
| ·政策引导 | 第97-98页 |
| ·事件引导 | 第98页 |
| ·建设引导 | 第98-99页 |
| 第五章 结语——历史街区触媒式活化策略之研究启示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附件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