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通联网络变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表目录 | 第1-8页 |
图目录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动态网络分析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技术 | 第12-15页 |
·动态网络构建相关技术 | 第13-14页 |
·网络异常检测相关技术 | 第14-15页 |
·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邮件通联网络变化检测框架设计 | 第17-23页 |
·通联网络变化检测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邮件通联网络变化检测的目标 | 第17页 |
·通联网络变化检测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通联网络变化检测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 第19-20页 |
·通联网络变化检测框架 | 第20-22页 |
·通联网络变化检测总体框架 | 第20页 |
·通联关系纵向网络构建 | 第20-21页 |
·通联网络稳态判定 | 第21页 |
·通联网络变化行为分析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邮件通联关系纵向网络构建 | 第23-31页 |
·电子邮件数据简要分析 | 第23-24页 |
·邮件通联网络静态描述 | 第24页 |
·邮件通联关系纵向网络构建 | 第24-26页 |
·时间片网络修正参数的选取 | 第26-28页 |
·构建安然邮件通联关系纵向网络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通联网络稳态快速判定方法 | 第31-42页 |
·通联网络稳态的含义及衡量标准 | 第31页 |
·通联网络稳态的含义 | 第31页 |
·通联网络稳态的衡量标准 | 第31页 |
·基于网络图形签名的通联网络相似度快速比较方法 | 第31-34页 |
·网络实体特征集 | 第32-33页 |
·特征集的降维处理 | 第33-34页 |
·基于网络图形签名的网络差异比较 | 第34页 |
·基于层次聚类的通联网络稳定期判定方法 | 第34-37页 |
·凝聚性层次聚类方法 | 第34-35页 |
·网络时序间隔阈值 | 第35-36页 |
·平均网络图形签名距离 | 第36-37页 |
·实验 | 第37-41页 |
·模拟无标度网络实验 | 第37-38页 |
·安然邮件通联关系纵向网络实验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基于统计分析的通联网络变化行为研究 | 第42-64页 |
·通联网络变化行为研究 | 第42-44页 |
·研究通联网络变化行为的目的 | 第42页 |
·通联网络变化行为的组成要素 | 第42-44页 |
·通联网络变化行为的分析方法 | 第44页 |
·通联网络的测量参数 | 第44-48页 |
·通联网络的结构参数选取 | 第44-47页 |
·通联网络的规模参数选取 | 第47页 |
·通联网络的权重分布参数选取 | 第47-48页 |
·通联网络参数的统计分析 | 第48-55页 |
·针对通联网络变化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非参数统计过程控制的引入 | 第49-50页 |
·基于分类的非参数多元累积和方法 | 第50-53页 |
·基于排序的非参数多元控制图 | 第53-55页 |
·实验 | 第55-63页 |
·实验数据 | 第55页 |
·实验过程 | 第55-59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束语 | 第64-66页 |
一、全文总结 | 第64页 |
二、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