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位理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以武汉、长沙、郑州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研究的特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 2.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18-3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 ·国内外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 ·关于生态位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 ·理论基础 | 第26-33页 |
| ·生态位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 ·城市旅游竞争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第28-30页 |
| ·共生理论 | 第30-31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1-33页 |
| 3. 旅游竞争力生态位评价模型构建 | 第33-37页 |
| ·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 | 第33-35页 |
| ·波特模型 | 第33-34页 |
| ·IainBegg城市竞争力模型 | 第34-35页 |
| ·三市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 | 第35-37页 |
| 4. 基于生态位的旅游竞争力测量指标体系 | 第37-47页 |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7-38页 |
| ·科学性、权威性原则 | 第37页 |
| ·系统性、层次性原则 | 第37页 |
| ·主体性、针对性原则 | 第37页 |
| ·可比、可量、可行性原则 | 第37-38页 |
| ·潜在性、引导性原则 | 第38页 |
| ·软硬指标相互结合的原则 | 第3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44页 |
| ·旅游生态位 | 第38-40页 |
| ·评价因子确定 | 第40-42页 |
| ·旅游生态位指标体系 | 第42-44页 |
| ·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 第44-47页 |
| ·评价方法 | 第44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4-45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5-46页 |
| ·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 5. 旅游发展实证研究 | 第47-7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7-49页 |
| ·旅游竞争力测评 | 第49-57页 |
| ·权重的计算 | 第49-50页 |
| ·数据处理 | 第50-57页 |
| ·旅游竞争力变化比较分析 | 第57-64页 |
| ·城市旅游竞争力生态位计算结果 | 第57-59页 |
| ·旅游市场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59-60页 |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60-61页 |
| ·环境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61-63页 |
| ·旅游综合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63-64页 |
| ·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探讨 | 第64-73页 |
| ·城市内部旅游竞争力提升 | 第64-66页 |
| ·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 | 第66-73页 |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不足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