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火电机组污染监测模型及吹灰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煤质在线软测量模型研究 | 第13-21页 |
·水分计算模型 | 第13-14页 |
·低位发热量计算模型 | 第14-15页 |
·灰分计算模型 | 第15-16页 |
·燃煤元素分析模型研究 | 第16-20页 |
·煤质元素计算基本模型 | 第16-17页 |
·计算模型求解方法 | 第17-18页 |
·煤质元素计算改进模型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对流受热面及空预器污染监测模型研究 | 第21-31页 |
·实验采用锅炉简介 | 第21-23页 |
·对流受热面清洁因子计算 | 第23-26页 |
·实际传热系数计算 | 第24页 |
·理想传热系数计算 | 第24-26页 |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受热面灰污监测模型 | 第26-27页 |
·对流受热面污染监测模型实验及所存在问题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基于实时煤质计算的清洁因子计算分析 | 第31-35页 |
·引入实测煤质的清洁因子计算 | 第31-32页 |
·变负荷工况下清洁因子的变化 | 第32-34页 |
·烟温逆推法误差分析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炉膛辐射受热面受污染程度监测 | 第35-43页 |
·现有技术方案 | 第35-36页 |
·污染程度评估基准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动态基准模型与稳态基准模型概念 | 第36页 |
·基准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36页 |
·辐射受热面动态稳态基准模型 | 第36-37页 |
·信息粒化与融合残差应用 | 第37-42页 |
·残差获取方法 | 第37-38页 |
·信息粒化以及异步信息融合在残差处理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模型应用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43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