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综评 | 第17-18页 |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3页 |
2 本文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第三产业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产业的内涵 | 第23页 |
·第三产业的构成 | 第23-24页 |
·产业经济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4页 |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4-25页 |
·产业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 | 第26-31页 |
·区域和区域经济 | 第26-27页 |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第27-31页 |
3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1-38页 |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 第31-36页 |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 第31-32页 |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 | 第32-33页 |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时间特征 | 第33-36页 |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偏低 | 第36-37页 |
·各地市间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平衡 | 第37页 |
·内部结构不合理 | 第37-38页 |
4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探讨 | 第38-43页 |
·区位优势 | 第38-39页 |
·地理位置 | 第38-39页 |
·自然资源 | 第39页 |
·经济社会背景 | 第39-41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9-40页 |
·基础设施 | 第40页 |
·投资环境 | 第40-41页 |
·科技与人力资源 | 第41-42页 |
·科技发展水平 | 第41页 |
·人力资源 | 第41-42页 |
·政策因素 | 第42页 |
·城市化水平 | 第42-43页 |
5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43-6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3-4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3-4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44-46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6-50页 |
·评价思路 | 第47页 |
·评价模型 | 第47-50页 |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第50-51页 |
·河南省 18 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51-59页 |
·因子分析模型评价过程 | 第51-56页 |
·聚类分析评价过程 | 第56-57页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57-59页 |
·2001-2010 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59-63页 |
·因子分析评价过程 | 第59-62页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62-63页 |
6 实现河南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 第63-69页 |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63-64页 |
·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 第63页 |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63-64页 |
·引导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 第64页 |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 第64-66页 |
·加强传统产业的发展 | 第64页 |
·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 | 第64-65页 |
·突出发展部分重点行业 | 第65-66页 |
·加强区域间的横向合作,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 | 第66-67页 |
·加快落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 第67页 |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67-68页 |
·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 第68-6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8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