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33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二、 研究区域概况及其选择理由 | 第11-14页 |
三、 课题研究状况 | 第14-26页 |
四、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6-27页 |
五、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基本理论 | 第27-30页 |
六、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30-33页 |
第一章 太和县农民所有制阶段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绩效 | 第33-66页 |
第一节 旧中国太和县的农村土地产权状况 | 第33-39页 |
一、 农村土地占有状况 | 第33-35页 |
二、 农村土地使用状况 | 第35-37页 |
三、 封建地租状况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土地改革阶段的农村土地产权私有化 | 第39-52页 |
一、 土地改革运动的过程 | 第39-45页 |
二、 土地改革对农村土地产权的影响 | 第45-48页 |
三、 土地改革阶段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绩效 | 第48-52页 |
第三节 农业生产互助组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52-59页 |
一、 互助组的发展过程 | 第52-58页 |
二、 互助组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绩效 | 第58-59页 |
第四节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59-64页 |
一、 初级社的建立与发展 | 第59-63页 |
二、 初级社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绩效 | 第63-64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二章 太和县集体所有制阶段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及其绩效 | 第66-113页 |
第一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66-73页 |
一、 高级社的形成与发展 | 第66-69页 |
二、 高级社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绩效 | 第69-73页 |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73-96页 |
一、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73-86页 |
二、 “责任田”的出现与夭折 | 第86-91页 |
三、 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91-96页 |
第三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96-111页 |
一、 确立巩固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96-104页 |
二、 发展完善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及其绩效 | 第104-11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三章 太和县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 第113-202页 |
第一节 集体产权下农民对土地所有权认识的“泛国家意识” | 第113-121页 |
一、 我国法律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规定 | 第113-114页 |
二、 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认知情况 | 第114-117页 |
三、 农民对土地所有权认识“泛国家意识”的原因分析 | 第117-119页 |
四、 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意愿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集体产权下二轮承包中的土地调整 | 第121-136页 |
一、 二轮承包中的土地调整情况 | 第121-129页 |
二、 土地调整的危害 | 第129-133页 |
三、 国家稳定承包经营权下土地调整的原因分析 | 第133-136页 |
第三节 集体产权下土地征收中的农民权益受损 | 第136-157页 |
一、 土地征用/征收的简要回顾 | 第136-137页 |
二、 目前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37-155页 |
三、 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 第155-157页 |
第四节 集体产权下农民“减负”工作的任重道远 | 第157-171页 |
一、 农业税取消之前的农民负担与税费改革 | 第157-167页 |
二、 农业税取消之后的农民隐形负担 | 第167-170页 |
三、 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的原因分析 | 第170-171页 |
第五节 集体产权下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流失 | 第171-182页 |
一、 土地流转的规模与绩效 | 第171-174页 |
二、 目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 第174-181页 |
三、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流失的原因分析 | 第181-182页 |
第六节 集体产权下乡村治理中农民权益保障的缺失 | 第182-200页 |
一、 建国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 | 第182-184页 |
二、 目前乡村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 第184-195页 |
三、 乡村治理中农民权益欠缺保障的原因分析 | 第195-197页 |
四、 广东乌坎事件对太和县乡村治理的启示 | 第197-200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200-202页 |
第四章 太和县今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合理走向 | 第202-231页 |
第一节 国外典型国家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及其经验 | 第202-208页 |
一、 美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202-204页 |
二、 日本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204-206页 |
三、 以色列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206-207页 |
四、 以上三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经验启示 | 第207-208页 |
第二节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主要结构缺陷及主要改革方案的比较分析 | 第208-221页 |
一、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主要结构缺陷 | 第208-212页 |
二、 目前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主要改革方案的比较分析 | 第212-221页 |
第三节 近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具体政策选择 | 第221-230页 |
一、 近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 第222-223页 |
二、 近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原则 | 第223-224页 |
三、 近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政策选择 | 第224-23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30-231页 |
结束语 | 第231-236页 |
参考文献 | 第236-262页 |
附录 | 第262-263页 |
后记并致谢 | 第263-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课题及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26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