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样本的统计分析 | 第13-27页 |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2006-2011 年样本的描述统计 | 第14-21页 |
(一) 行权股东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14-16页 |
(二) 作为被行权对象的公司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16-17页 |
(三) 案件(裁判)本身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17-21页 |
三、 2006-2011 年样本的定量分析 | 第21-25页 |
(一) 公司规模与法院的判决结果 | 第21-22页 |
(二) 股东持股比例与法院的判决结果 | 第22-23页 |
(三) 股东类型与法院的判决结果 | 第23-24页 |
(四) 法院审级与法院的判决结果 | 第24-25页 |
(五) 定量分析的基本结论 | 第25页 |
四、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2006 年前后股东查阅权纠纷审理焦点问题之比较 | 第27-40页 |
一、 2006 年以前股东查阅权纠纷的审理焦点问题 | 第27-28页 |
二、 2006 年以来股东查阅权纠纷的审理焦点问题 | 第28-40页 |
(一) 关于行权主体的股东资格 | 第28-31页 |
(二) 关于可否委托代理人代为查阅 | 第31-32页 |
(三) 关于股东查阅权的对象及边界 | 第32-34页 |
(四) 关于“正当目的” | 第34-38页 |
(五)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我国股东查阅权制度之变迁与发展 | 第40-50页 |
一、 制度演进中立法的进步与不足 | 第40-42页 |
(一) 权利结构的有限扩张 | 第40-41页 |
(二) 尚待完成的立法任务 | 第41-42页 |
二、 制度演进中司法的角色与作用 | 第42-47页 |
(一) 2006 年公司法施行之前(1994-2005 年) | 第42-45页 |
(二) 2006 年公司法施行之后(2006 年——) | 第45-47页 |
三、 制度演进中立法与司法的互动之启示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股东查阅权制度的作用实证与完善路径 | 第50-62页 |
一、 股东查阅权制度的实践价值 | 第50-56页 |
(一) 解决的目标问题 | 第50-52页 |
(二) 股东查阅权的实践价值 | 第52-56页 |
二、 股东查阅权制度的演进方向 | 第56-62页 |
(一) 明确股东查阅权的行权主体资格 | 第56页 |
(二) 扩张股东查阅范围,并建立法务会计制度 | 第56-58页 |
(三) 确立“正当目的”的裁判基准 | 第58-60页 |
(四) 建立检查人选任制度 | 第60页 |
(五) 建立公司非讼程序救济制度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