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喷射制冷系统及喷射器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压缩-喷射制冷系统及其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压缩-喷射制冷系统简介 | 第10-13页 |
·压缩-喷射制冷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喷射器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单温压缩-喷射制冷系统研究 | 第18-30页 |
·计算模型 | 第18-21页 |
·工作喷嘴内流动过程 | 第19页 |
·引射室内流动过程 | 第19-20页 |
·等面积混合室内混合过程 | 第20-21页 |
·扩压室内流动过程 | 第21页 |
·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参数 | 第21-22页 |
·计算过程 | 第22-23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3-29页 |
·混合压力对液汽两相喷射器及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蒸发温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冷凝温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等熵效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双温压缩-喷射制冷系统研究 | 第30-46页 |
·传统双温蒸汽压缩制冷系统的节流损失 | 第30-31页 |
·运行工况对节流损失的影响 | 第31-34页 |
·双温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模式 | 第34-37页 |
·并联单相模式和串联单相模式 | 第34-35页 |
·串联两相模式和并联两相模式 | 第35-37页 |
·三种双温制冷循环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37-45页 |
·计算模型 | 第37-42页 |
·三种双温制冷循环模式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喷射器的性能分析与设计 | 第46-74页 |
·喷射器的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 | 第46-48页 |
·经典热力学法 | 第47页 |
·气体动力函数法 | 第47-48页 |
·两相喷射器性能分析与设计 | 第48-59页 |
·喷射器内流动过程的热力计算 | 第49-51页 |
·两相喷射器性能分析与讨论 | 第51-57页 |
·两相喷射器结构设计 | 第57-59页 |
·单相喷射器性能分析与设计 | 第59-73页 |
·气体动力函数 | 第59-62页 |
·喷射器内流动过程基本方程 | 第62-64页 |
·喷射器可达出口压力计算过程 | 第64-66页 |
·单相喷射器性能分析与讨论 | 第66-69页 |
·单相喷射器结构设计 | 第69-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单相喷射器CFD研究 | 第74-93页 |
·喷射器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74-76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网格划分 | 第75-76页 |
·计算模型的设置与验证 | 第76-80页 |
·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76-77页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77-78页 |
·流体物性的设置 | 第78页 |
·求解器控制参数的设置 | 第78-79页 |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79-80页 |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0-85页 |
·喷射器内部流场分析 | 第80-84页 |
·激波现象简介 | 第84-85页 |
·结构参数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 第85-91页 |
·工作喷嘴结构的影响 | 第85-88页 |
·混合室长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工作喷嘴位置的影响 | 第89-91页 |
·操作工况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总结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特殊符号说明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