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生素简介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左氧氟沙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7-18页 |
2 荧光光度法 | 第18-19页 |
3 分光光度法 | 第19-20页 |
4 电化学方法 | 第20-22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第二章 LVFX-CdS-Zn~(2+)体系荧光增敏法测定左氧氟沙星 | 第30-39页 |
1 引言 | 第30页 |
2 实验与方法 | 第30-3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荧光光谱 | 第31-32页 |
·合成CdS 条件的选择 | 第32页 |
·缓冲溶液及用量的影响 | 第32页 |
·CdS 用量的选择 | 第32-33页 |
·Zn~(2+)用量的选择 | 第33页 |
·干扰实验 | 第33页 |
·标准曲线 | 第33-34页 |
4 样品分析 | 第34-36页 |
·片剂中LVFX 的测定 | 第34页 |
·胶囊中LVFX 的测定 | 第34-35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LVFX-CdS-BSA 体系荧光猝灭法测定左氧氟沙星 | 第39-47页 |
1 引言 | 第3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荧光光谱 | 第40页 |
·缓冲溶液及用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BSA 用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CdS 用量的影响 | 第42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42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标准曲线 | 第43页 |
4 样品分析 | 第43-45页 |
·片剂中LVFX 的测定 | 第43-44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LVFX-A1~(3+)-SDS 体系胶束增敏分光光度法测定左氧氟沙星 | 第47-54页 |
1 引言 | 第4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吸收光谱 | 第48页 |
·pH 及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A1~(3+)用量的影响 | 第49页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其用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干扰实验 | 第50页 |
·标准曲线 | 第50页 |
4 样品分析 | 第50-52页 |
·片剂中LVFX 的测定 | 第50-51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刚果红-孔雀石绿-左氧氟沙星分光光度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含量 | 第54-62页 |
1 引言 | 第5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吸收光谱 | 第55页 |
·pH 及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MG 用量的影响 | 第56页 |
·CR 用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57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57-58页 |
·标准曲线 | 第58页 |
4 样品分析 | 第58-60页 |
·片剂中LVFX 的测定 | 第58页 |
·胶囊中LVFX 的测定 | 第58页 |
·尿液中LVFX 的测定 | 第58-59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束语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