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图形目录 | 第15-20页 |
表格目录 | 第20-22页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多溴联苯醚及其衍生物 | 第24-48页 |
·简介 | 第24-26页 |
·多溴联苯醚 | 第24-26页 |
·多溴联苯醚衍生物 | 第26页 |
·环境检出及其代谢转化关系研究 | 第26-30页 |
·环境检出 | 第26-29页 |
·代谢转化关系研究 | 第29-30页 |
·毒理基因组学在致毒机制评估方面的应用 | 第30-38页 |
·毒理基因组学概念的提出 | 第30-31页 |
·毒理基因组学在致毒评估方面的应用 | 第31页 |
·活细胞芯片技术 | 第31-33页 |
·PBDEs及其衍生物的毒性研究现状 | 第33-38页 |
·雌激素效应 | 第34-35页 |
·雄激素效应 | 第35页 |
·甲状腺激素效应 | 第35-37页 |
·芳烃受体效应 | 第37页 |
·其他 | 第37-38页 |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 第38-39页 |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概念 | 第38页 |
·风险评估的步骤 | 第38-39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8页 |
第二章 长江下游、黄海及太湖水体生物体内多溴联苯醚及其衍生物的污染特征研究 | 第48-84页 |
·生物样品中多澳联苯醚及其衍生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8-62页 |
·引言 | 第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标准化合物 | 第48-49页 |
·试剂 | 第49页 |
·仪器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样品干燥和均质化 | 第50页 |
·加速溶剂萃取 | 第50-51页 |
·酚类组分的衍生化作用 | 第51页 |
·提取物中PBDEs的纯化 | 第51-52页 |
·提取物中HBCDs的纯化 | 第52-53页 |
·仪器条件的摸索 | 第53-58页 |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58-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长江下游、黄海及太湖水体生物体内多澳联苯醚及其衍生物的污染特征研究 | 第62-80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70页 |
·化合物 | 第63-64页 |
·样品采集 | 第64-65页 |
·营养级确定 | 第65-66页 |
·定量分析流程 | 第66-67页 |
·仪器条件 | 第67-69页 |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69-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9页 |
·长江下游水体生物体内PBDEs及其衍生物污染特征分析 | 第70-73页 |
·黄海地区PBDEs及其衍生物污染特征分析 | 第73-75页 |
·太湖梅梁湾湖区(2009-2012年)PBDEs和HBCDs污染特征分析 | 第75-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第三章 基于细胞和基因水平的多澳联苯醚及其衍生物的毒性机理研究 | 第84-118页 |
·活细胞芯片技术平台的建立 | 第84-96页 |
·前言 | 第84-85页 |
·实验材料 | 第85-87页 |
·大肠杆菌培养 | 第85-86页 |
·细胞毒性测试 | 第86页 |
·基因表达观察 | 第86-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5页 |
·细胞毒性 | 第87-88页 |
·基因表达数据分析 | 第88-91页 |
·无观察转录效应浓度计算 | 第91-92页 |
·致毒通路分析 | 第92-94页 |
·基因网络 | 第94-95页 |
·生物标志物识别 | 第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多澳联苯醚及其衍生物致毒机理研究 | 第96-115页 |
·前言 | 第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6-99页 |
·化合物 | 第96-97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97页 |
·活细胞芯片技术 | 第97页 |
·细胞毒性测试 | 第97-98页 |
·化合物暴露 | 第98页 |
·数据分析 | 第98-99页 |
·致毒通路分析 | 第9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9-113页 |
·细胞毒性指标选择 | 第99-100页 |
·34种PBDEs衍生物细胞毒性测试 | 第100-103页 |
·三种典型化合物(BDE-47 6-MeO-BDE-47和6-HO-BDE-47)的细胞毒性差异比较 | 第103-106页 |
·6-HO-BDE-47的基因调控研究 | 第106页 |
·6-HO-BDE-47致毒机制分析 | 第106-108页 |
·6-HO-BDE-47调控网络图的构建 | 第108-109页 |
·三种典型化合物(BDE-47,6-MeO-BDE-47和6-HO-BDE-47)的致毒机制比较 | 第109-113页 |
·研究展望 | 第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第四章 多溴联苯醚衍生物的类二噁英活性及其相关人体健康风险研究 | 第118-140页 |
·PBDEs衍生物芳烃受体活性研究 | 第118-129页 |
·前言 | 第118-119页 |
·实验与方法 | 第119-120页 |
·受试化合物 | 第119页 |
·细胞培养 | 第119页 |
·化合物暴露方法 | 第119-120页 |
·QSAR模型建立 | 第120页 |
·数据处理 | 第1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8页 |
·测试平台可靠性评估 | 第120-121页 |
·细胞毒性检验 | 第121-122页 |
·MeO-PBDEs与HO-PBDEs的TCDD-max值 | 第122-124页 |
·官能团MeO-和HO-对PBDEs衍生物芳烃受体活性影响 | 第124-125页 |
·定量构效关系 | 第125-126页 |
·PBDEs衍生物的ReP-H4IIE值 | 第126-127页 |
·自然源AhR配体发现 | 第127-128页 |
·结论 | 第128-129页 |
·多溴联苯醚及其衍生物基于芳烃受体活性的潜在健康风险评估 | 第129-135页 |
·前言 | 第129-130页 |
·实验与材料 | 第130-131页 |
·生物样品处理 | 第130页 |
·细胞培养 | 第130页 |
·相对效力因子的计算 | 第130-131页 |
·危害商数计算 | 第1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1-134页 |
·暴露情况分析 | 第131-133页 |
·TEQ_(CHEM)和TEQ_(BIO)对比 | 第133-134页 |
·风险熵计算 | 第134页 |
·结论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0页 |
第五章 研究特色与展望 | 第140-144页 |
·研究特色 | 第140-142页 |
·研究展望 | 第142-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44-150页 |
发表SCI文章 | 第144-145页 |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第145页 |
软件著作权 | 第145页 |
获奖情况 | 第145-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