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友爱观探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由来 | 第14-25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希腊社会制度的变迁 | 第14-19页 |
一、城邦制的政治模式 | 第14-16页 |
二、家庭制的辩护立场 | 第16-18页 |
三、遗嘱制的进化演变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理论渊源:柏拉图之爱 | 第19-25页 |
一、《吕西斯(Lysis)篇》:爱的疑惑 | 第20-21页 |
二、《会饮篇》:爱美善与不朽之欲 | 第21-22页 |
三、《斐德罗篇》:爱的迷狂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诠释 | 第25-42页 |
第一节 友爱之性质 | 第25-31页 |
一、无所掩饰的互有善意 | 第26-27页 |
二、相似者与相似者相随 | 第27-29页 |
三、双方共同的生活时间 | 第29-30页 |
四、某种德性或赋有德性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友爱之分类 | 第31-37页 |
一、偶性友爱 | 第32-33页 |
二、善的友爱 | 第33-34页 |
三、友爱类型之析解 | 第34-37页 |
第三节 自爱乃友爱之根源 | 第37-42页 |
一、理论释义:自我一致与不一致 | 第37-38页 |
二、自爱观“利己主义”争论的澄清 | 第38-40页 |
三、自爱观“利他主义”定位的偏差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现代启示 | 第42-53页 |
第一节 友爱在亚氏伦理体系中的地位 | 第42-47页 |
一、道德哲学的常识例证 | 第42-43页 |
二、共同体的社会德性 | 第43-45页 |
三、德性论和幸福论的衔接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和谐社会语境下对友爱观的再审视 | 第47-53页 |
一、友爱:社会国家和谐的普适情怀 | 第47-48页 |
二、友爱:人际关系和谐的德性诉求 | 第48-50页 |
三、友爱:个体身心和谐的理论归宿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