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本项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6-18页 |
·经验总结法 | 第16页 |
·历史分析法 | 第16-17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渊源 | 第18-25页 |
·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 | 第18-20页 |
·“礼尚往来”思想 | 第18-19页 |
·“不为天下先”思想 | 第19页 |
·“和为贵”思想 | 第19-20页 |
·近代中国革命与反对霸权提供的实践基础 | 第20-23页 |
·近代中国抵抗外敌的实践 | 第21-22页 |
·国际霸权对中国的影响 | 第22-23页 |
·西方国家利益观因素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3章 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核心内容 | 第25-40页 |
·国家主权是国家利益的第一要义 | 第25-30页 |
·主权利益是首要核心价值利益 | 第25-27页 |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 第27-28页 |
·独立自主的行使国家主权 | 第28-30页 |
·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础 | 第30-35页 |
·加强现代化军队国防建设 | 第30-31页 |
·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 第31-33页 |
·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家安全的必要前提 | 第33-35页 |
·国家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核心 | 第35-40页 |
·开放是实现国家经济利益的前提 | 第36-37页 |
·共同富裕是国家经济利益的目标 | 第37-38页 |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 | 第38-40页 |
第4章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利益观 | 第40-59页 |
·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是制约中国外交的瓶颈 | 第40-45页 |
·制度因素 | 第40-42页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因素 | 第42-43页 |
·外交战略因素 | 第43-45页 |
·邓小平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 | 第45-49页 |
·对美国霸权既要对抗也需合作 | 第45-46页 |
·中苏唇亡齿寒不能坚决对抗 | 第46-48页 |
·邓小平关于现实主义外交的原则 | 第48-49页 |
·“一国两制”突破中国传统外交意识形态的桎梏 | 第49-52页 |
·“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其特点 | 第49-50页 |
·邓小平“一国两制”与中国传统外交 | 第50-51页 |
·“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唯一途径 | 第51-52页 |
·超越意识形态的国际利益共生、共存思想 | 第52-59页 |
·邓小平利益共生观的渊源 | 第53-54页 |
·中国利益与世界各国利益共生、共存关系 | 第54-56页 |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利益共存 | 第56-59页 |
第5章 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路径 | 第59-69页 |
·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第59-62页 |
·吸纳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文明 | 第59-60页 |
·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 第60-61页 |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 第61-62页 |
·外交革新——倡导大外交发展模式 | 第62-65页 |
·主体多元化 | 第62-63页 |
·形式多样化 | 第63-64页 |
·观念时代化 | 第64-65页 |
·韬光养晦——顺应时代发展的国家利益观 | 第65-69页 |
·韬光养晦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 | 第65-66页 |
·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的实力外交 | 第66-67页 |
·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向负责任大国过渡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