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外科、针刺麻醉法论文

细芒针疗法透刺面部足阳明经改善面部中下部皮肤松垂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6页
引言第6-8页
1 研究目的第8页
2 研究方法第8-14页
   ·研究设计第8页
     ·总体设计第8页
     ·样本含量第8页
     ·随机分组第8页
   ·病例的来源与选择第8-10页
     ·病例来源第8页
     ·病例诊断标准第8-9页
     ·病例纳入标准第9-10页
     ·病例排除标准第10页
     ·病例剔除标准第10页
   ·治疗方法第10-12页
     ·试验治疗用具第10-11页
     ·细芒针组第11页
     ·面针组第11-12页
     ·二组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第12页
     ·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第12页
   ·疗效判定标准第12-14页
   ·统计方法第14页
3 研究结果第14-19页
   ·病例完成情况第14页
   ·临床一般资料第14-16页
     ·二组患者性别比较(见表1)第14-15页
     ·二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见表2)第15页
     ·二组患者西医临床分型比较(见表3)第15页
     ·二组自身含水量比较(见表4)第15页
     ·二组自身油性比较(见表5)第15-16页
     ·二组自身粗糙度和光滑度比较(见表6)第16页
   ·疗效评价第16-19页
     ·二组鼻唇沟长度临床疗效比较(见表7)第16页
     ·二组各疗程治疗前后面部鼻唇沟长度减少百分比比较(见表8)第16-17页
     ·二组鼻唇沟宽度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9)第17页
     ·二组鼻唇沟深度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0)第17页
     ·二组自身含水量治疗前后比较(见图1)第17-18页
     ·二组油性治疗前后比较(见表11)第18页
     ·二组粗糙度和光滑度治疗前后比较(见表12)第18页
     ·二组面部皮肤质地治疗前后自身比较(见表13)第18-19页
     ·二组不同西医证型疗效比较(见表14)第19页
   ·不良反应第19页
4 讨论第19-27页
   ·面部松垂的中医学认识第19-20页
   ·足阳明经与面部皮肤美容的关系第20-21页
   ·面部松垂的西医学认识第21-22页
   ·细芒针的选择第22-24页
   ·面部松垂细芒针、毫针刺法效应的机制第24页
   ·穴位处方的选择第24-25页
   ·结果分析第25页
   ·问题与展望第25-27页
致谢第27-28页
参考文献第28-30页
文献综述第30-37页
 参考文献第36-37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37-38页
知情同意书第38-40页
细芒针针刺面部足阳明经改善面部中下部皮肤松垂的临床疗效观察表第40-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脉大生片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TGF-β1/smads通路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归脾汤加减治疗神经性皮炎(心脾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