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研究必要性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页 |
| ·研究假设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 ·爱情的概念 | 第13-15页 |
| ·婚姻的概念 | 第15页 |
| ·婚恋观的概念 | 第15-17页 |
| ·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联系 | 第17页 |
| ·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国外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人格特质理论及其测量 | 第21-25页 |
| ·主要人格特质理论 | 第21-23页 |
| ·人格因素论___卡特尔 | 第21页 |
| ·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 | 第21-23页 |
| ·“大五”人格模型 | 第23页 |
| ·人格特质的测量 | 第23-25页 |
| ·大学生婚恋观与人格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 ·被试的选择 | 第27-28页 |
| ·研究工具 | 第28-29页 |
| ·苏红《大学生婚恋观问卷》 | 第28-29页 |
| ·艾森克人格问卷(陈仲庚) | 第29页 |
| ·施测的方法与程序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30-45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差异比较 | 第30-32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各因子水平差异 | 第30-31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差异 | 第31-32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特征 | 第32-43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的性别差异 | 第32-33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在是否是独生子上的差异 | 第33-34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的年级差异 | 第34-37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的学科专业差异 | 第37-38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的生源差异 | 第38-39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的父母婚姻状况差异 | 第39-40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的父母婚姻关系差异 | 第40-41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的个人居住情况差异 | 第41-42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的是否与父母交流差异 | 第42-43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与人格各特质的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5-51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差异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各因子水平差异比较分析 | 第45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差异分析 | 第45-47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基本特征分析 | 第47-50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性别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年级差异分析 | 第48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专业类别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生源地差异分析 | 第49页 |
| ·蒙汉大学生婚恋观家庭背景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 ·大学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1-55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婚恋观教育的建议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