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 ·CO_2的利用现状 | 第10-13页 | 
| ·生物转化 | 第11-12页 | 
| ·CO_2重整 | 第12页 | 
| ·光催化 | 第12-13页 | 
| ·电还原 | 第13页 | 
| ·CO_2电还原原理 | 第13-18页 | 
| ·CO_2电还原的影响因素 | 第18-22页 | 
| ·电解液的影响 | 第18-20页 | 
| ·pH 的影响 | 第20页 |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20-21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21页 | 
| ·电极电位和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 ·不同电极上 CO_2的还原 | 第22-24页 | 
| ·金属电极上 CO_2的还原 | 第22-23页 | 
| ·修饰电极上 CO_2的还原 | 第23-24页 | 
| ·气体扩散电极上 CO_2的还原 | 第24页 | 
| ·多孔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24-26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 ·化学试剂 | 第28-29页 | 
| ·多孔铅的表征方法 | 第29-30页 | 
|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 第29页 | 
| ·能量色散光谱(EDS) | 第29-30页 | 
| ·场发射透射电镜(TEM) | 第30页 | 
| ·X 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0页 |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第30页 |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0页 | 
|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30-31页 | 
| ·极化曲线法 | 第30-31页 | 
| ·恒电位电解法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 ·电沉积制备多孔铅电极 | 第31-32页 | 
| ·二氧化碳电还原的过程 | 第32-33页 | 
| ·产物分析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氢气泡模板法制备多孔铅薄膜 | 第34-58页 | 
| ·沉积液的组成对多孔铅形貌和电还原二氧化碳性能的影响 | 第34-46页 | 
| ·沉积液酸浓度的影响 | 第34-40页 | 
| ·沉积液铅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40-44页 | 
| ·沉积液中柠檬酸钠对多孔铅的影响 | 第44-46页 | 
| ·电沉积操作参数对沉积多孔铅形貌和电还原二氧化碳性能的影响 | 第46-54页 | 
| ·沉积时间的影响 | 第46-50页 | 
| ·沉积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50-54页 | 
| ·多孔铅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54-56页 | 
| ·XRD 和 EDS | 第54-55页 | 
| ·TEM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多孔铅电极上 CO_2电还原制甲酸的研究 | 第58-67页 | 
| ·电还原条件对生成的甲酸电流效率的影响 | 第58-61页 | 
| ·KHCO3浓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反应温度和电位的影响 | 第59-61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1页 | 
| ·电极退化研究 | 第61-66页 | 
| ·SEM | 第61-64页 | 
| ·XRD 和 ICP | 第64-65页 | 
| ·XPS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建议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