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我国能源现状 | 第9-10页 |
| ·地源热泵的起源和发展 | 第10-17页 |
| ·热泵 | 第10-11页 |
| ·地源热泵 | 第11-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工程概述 | 第20-23页 |
| ·建筑概况 | 第20页 |
| ·设计依据 | 第20-21页 |
| ·室内外参数 | 第21页 |
| ·室外参数 | 第21页 |
| ·室内参数 | 第21页 |
| ·建筑热工参数 | 第21-22页 |
| ·屋面 | 第21-22页 |
| ·外墙 | 第22页 |
| ·外门窗、幕墙 | 第22页 |
| ·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之间的隔墙 | 第22页 |
| ·地下室与一层楼面 | 第22页 |
| ·节能要求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空调负荷计算和热水负荷 | 第23-33页 |
| ·空调负荷计算方法 | 第23页 |
| ·夏季冷负荷计算公式 | 第23-25页 |
| ·墙体及屋顶冷负荷计算 | 第23页 |
| ·玻璃窗及幕墙冷负荷计算 | 第23-24页 |
| ·人员冷负荷及散湿量计算 | 第24页 |
| ·设备冷负荷计算 | 第24页 |
| ·照明冷负荷计算 | 第24-25页 |
| ·冬季热负荷计算公式 | 第25-28页 |
| ·冬季负荷总的计算公式如下 | 第25页 |
|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 | 第25-26页 |
| ·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计算按照下式计算 | 第26-27页 |
| ·冷风侵入耗热量 | 第27页 |
| ·冷风渗透耗热量 | 第27-28页 |
| ·空调负荷模拟结果 | 第28-32页 |
| ·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简述 | 第28-29页 |
| ·EnergyPlus模型建立 | 第29-31页 |
| ·空调系统全年冷、热负荷 | 第31-32页 |
| ·生活热水负荷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空调系统和运行流程 | 第33-44页 |
| ·空调系统简介 | 第33-34页 |
| ·空调冷、热源 | 第33页 |
| ·室外地埋管系统 | 第33页 |
| ·空调水系统 | 第33页 |
| ·空调风系统 | 第33-34页 |
| ·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 第34-35页 |
| ·空调冷热源节能技术应用 | 第34页 |
| ·空调输配末端的节能技术的应用 | 第34-35页 |
| ·空调系统运行流程 | 第35-37页 |
| ·夏季空调系统运行流程 | 第35页 |
| ·过渡季制备生活热水流程图 | 第35页 |
| ·冬季空调系统流程图和控制要求 | 第35-37页 |
| 附图 | 第37-44页 |
| 第五章 竖直埋管换热器实验数据及报告 | 第44-57页 |
| ·实验目的 | 第44页 |
| ·测试原理 | 第44-46页 |
| ·测试系统与钻孔概况 | 第46-47页 |
| ·测试系统 | 第46-47页 |
| ·钻孔概况 | 第47页 |
| ·钻孔岩性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 ·测试数据及分析 | 第48-51页 |
| ·土壤平均初始温度 | 第48-49页 |
| ·钻孔地下换热量分析 | 第49-50页 |
| ·钻孔土壤导热系数 | 第50-51页 |
| ·测试结论与建议 | 第51-52页 |
| ·测试结论 | 第51页 |
| ·项目建议 | 第51-52页 |
| ·地埋管地源热泵模拟系统简介 | 第52-57页 |
| ·模拟软件trnsys简介 | 第52-53页 |
| ·模块简介 | 第53页 |
| ·建筑模拟 | 第53-54页 |
| ·地埋管地源热泵长期运行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 第六章 空调冷热源方案的经济性比较 | 第57-62页 |
| ·三种空调方案 | 第57-58页 |
| ·方案一 | 第57页 |
| ·方案二 | 第57-58页 |
| ·方案三 | 第58页 |
| ·初投资估算比较 | 第58-59页 |
| ·空调运行费用比较 | 第59-60页 |
| ·空调运行费用计算 | 第60-61页 |
| ·经济性比较结论 | 第61-6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 ·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