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电化学发光简史 | 第12-14页 |
·[RU(BPY)_3]~(2+)体系 ECL 发光机理 | 第14-16页 |
·草酸盐类-[Ru(bpy)_3]~(2+)体系 ECL 机理 | 第14页 |
·TPA-[Ru(bpy)_3]~(2+)体系 ECL 机理 | 第14-16页 |
·过硫酸根-[Ru(bpy)_3]~(2+)体系 ECL 机理 | 第16页 |
·有效增强 ECL 强度的方法 | 第16-19页 |
·化学衍生法 | 第16-17页 |
·离子液体法 | 第17页 |
·表面活性剂及卤素离子添加法 | 第17-18页 |
·共反应物法 | 第18页 |
·化学修饰电极法 | 第18-19页 |
·毛细管电泳偶联法 | 第19页 |
·[RU(BPY)_3]~(2+)体系在 ECL 分析的应用 | 第19-21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RU(BPY)_3]~(2+)体系 ECL 法测定阿奇霉素的研究 | 第22-32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8页 |
·[Ru(bpy)_3]~(2+)和阿奇霉素-[Ru(bpy)_3]~(2+)体系的电化学行为 | 第24-25页 |
·[Ru(bpy)_3]~(2+)体系和阿奇霉素-[Ru(bpy)_3]~(2+)体系 ECL 行为的研究 | 第25-26页 |
·[Ru(bpy)_3]~(2+)浓度的选择 | 第26页 |
·缓冲液对 ECL 强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仪器参数的优化 | 第27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的评价 | 第28-30页 |
·方法的评价 | 第28-29页 |
·重现性和回收率实验 | 第29-30页 |
·发光机理的探讨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盐酸苯海索-[RU(BPY)_3]~(2+)体系的 ECL 行为的研究 | 第32-42页 |
·前言 | 第32-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Ru(bpy)_3]~(2+)与 BH-[Ru(bpy)_3]~(2+)体系基于 SDBS 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的研究 | 第33-35页 |
·SDBS 对 BH-[Ru(bpy)_3]~(2+)体系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35页 |
·SDBS 对 BH-[Ru(bpy)_3]~(2+)体系的 ECL 的影响 | 第35-37页 |
·SDBS 用量对 BH-[Ru(bpy)_3]~(2+)体系 ECL 强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发光试剂[Ru(bpy)_3]~(2+)浓度的选择 | 第38页 |
·pH 值选择 | 第38页 |
·仪器参数的优化 | 第38-39页 |
·干扰物质考察 | 第39页 |
·方法的评价 | 第39-41页 |
·实验方法的评价 | 第39-40页 |
·两种 ECL 方法的对比 | 第40页 |
·样品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卤素离子对富马酸酮替芬-[RU(BPY)_3]~(2+)体系 ECL 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 | 第42-52页 |
·前言 | 第42-43页 |
·实验准备 | 第43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溴离子存在下,[Ru(bpy)_3]~(2+)与富马酸酮替芬-[Ru(bpy)_3]~(2+)体系的电化学行为 | 第43-44页 |
·溴离子存在下,[Ru(bpy)_3]~(2+)与富马酸酮替芬-[Ru(bpy)_3]~(2+)体系的电化学发光行为 | 第44-45页 |
·卤素离子对富马酸酮替芬-[Ru(bpy)_3]~(2+)体系 ECL 强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溴离子-富马酸酮替芬-[Ru(bpy)_3]~(2+)体系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 | 第46-48页 |
·[Ru(bpy)_3]~(2+)浓度的选择 | 第48页 |
·缓冲溶液的 pH 值 | 第48-49页 |
·干扰物质考察 | 第49页 |
·仪器参数考查 | 第49页 |
·方法的评价 | 第49-51页 |
·方法的对比 | 第49-50页 |
·样品分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青霉胺自组装修饰金电极检测舒必利 | 第52-61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青霉胺修饰金电极的制备 | 第53-5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不同共反应物体系在 PCA/SAM/Au 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 第54-55页 |
·不同共反应物体系在 PCA/SAM/Au 电极上的 ECL 行为的研究 | 第55-56页 |
·SPD-[Ru(bpy)_3]~(2+)体系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和 ECL 行为的研究 | 第56-58页 |
·最优 pH 的选择 | 第58页 |
·[Ru(bpy)_3]~(2+)浓度的影响 | 第58页 |
·共存物的干扰实验 | 第58-59页 |
·方法的评论 | 第59-60页 |
·两种电极的实验结果对照 | 第59页 |
·药品分析和回收率实验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