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抗702诱导水稻防御纹枯病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8页 |
1 植物诱导抗性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植物诱导抗药性的概念 | 第9页 |
·诱导因子种类 | 第9-11页 |
·物理因子 | 第9-10页 |
·化学因子 | 第10页 |
·生物诱导因子 | 第10-11页 |
·植物诱导抗性的特征 | 第11-12页 |
·非特异性(广谱性) | 第11页 |
·持效性 | 第11-12页 |
·迟滞性 | 第12页 |
·耗能性 | 第12页 |
·可控性和安全性 | 第12页 |
·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机制 | 第12-14页 |
·生物学机制 | 第12页 |
·生理生化机制 | 第12-14页 |
2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诱导抗性研究进展状况 | 第14页 |
3 本论文课题来源、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 第14-18页 |
·本论文课题来源 | 第14页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试验处理与方法 | 第18-20页 |
·供试药液的配制 | 第18页 |
·水稻幼苗处理 | 第18页 |
·供试化学试剂的配制 | 第18-20页 |
·检测内容与方法 | 第20-28页 |
·新农抗702对水稻纹枯病的药效评价 | 第20页 |
·新农抗702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试验 | 第20页 |
·新农抗702对水稻纹枯病的治疗试验 | 第20页 |
·统计方法 | 第20页 |
·水稻叶片五种防御酶的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酶的提取 | 第2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20-21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21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21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21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第21-22页 |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的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B-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总可溶性酚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新农抗702对水稻纹枯病的药效评价 | 第28页 |
·新农抗702对水稻五种防御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 第28-33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新农抗702对水稻活性氧及丙二醛含量影响的研究 | 第33-36页 |
·水稻叶片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3-34页 |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MDA含量测定结果 | 第35-36页 |
·新农抗702对水稻病程相关蛋的影响 | 第36-38页 |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7-38页 |
·新农抗702对水稻叶片内总酚含量影响 | 第38-4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4 创新点与展望 | 第42-44页 |
·创新点 | 第42页 |
·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