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粤蓝链霉菌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gra-orf7功能初探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缩写词及主要符号表第9-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7页
   ·链霉菌及其产生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第11-13页
     ·链霉菌简介第11-13页
   ·聚酮合酶途径第13-16页
     ·Ⅰ型PKS第13-14页
     ·Ⅱ型PKS第14-15页
     ·Ⅲ型PKS第15-16页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第16-18页
     ·途径特异性调控第16-17页
     ·全局性调控第17-18页
     ·交互调控第18页
   ·链霉菌中双组份调控系统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第18-21页
     ·链霉菌中双组份调控系统第18-19页
     ·链霉菌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第19-21页
   ·粤蓝链霉菌和榴菌素第21-25页
     ·粤蓝链霉菌第21页
     ·榴菌素第21-25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5页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敲除质粒PCR-ORF7UD的构建第27-37页
   ·引言第27页
   ·实验设备和材料第27-29页
     ·主要仪器第27页
     ·试验菌株第27页
     ·主要试剂第27-28页
     ·溶液和培养基配方第28-29页
   ·实验方法第29-34页
     ·链霉菌旳培养和保存第29页
     ·链霉菌孢子悬液的制备第29页
     ·链霉菌基因组DNA提取第29-31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1页
     ·DNA的连接第31页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筛选第31-32页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第32-33页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第33-34页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34页
     ·序列测定和分析第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gra-orf7基因下游序列的克隆与测序第34-35页
     ·重组质粒pCR-orf7UD的构建第35-36页
   ·结论与讨论第36-37页
第三章 粤蓝链霉菌gra-orf7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第37-44页
   ·引言第37页
   ·实验设备和材料第37-39页
     ·主要仪器第37页
     ·试验菌株第37-38页
     ·主要试剂第38页
     ·溶液和培养基配方第38-39页
   ·实验方法第39-42页
     ·引物设计第39-40页
     ·PCR-targeting系统在粤蓝链霉菌中的应用第40页
     ·PCR-targeting系统中的大肠杆菌电转化感受态制备及电转化第40-41页
     ·质粒从大肠杆菌向链霉菌的接合转移第41-42页
     ·接合转移子的筛选与鉴定第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43页
     ·突变株的构建第42页
     ·突变株的基因型验证第42-43页
   ·结论与讨论第43-44页
第四章 粤蓝链霉菌gra-orf7基因缺失突变株的表型分析第44-49页
   ·引言第44页
   ·实验设备与材料第44-45页
     ·主要仪器第44页
     ·试验菌株第44页
     ·主要试剂第44页
     ·溶液和培养基配方第44-45页
   ·实验方法第45页
     ·突变株菌落形态分析第45页
     ·突变株孢子微观形态分析第45页
     ·突变株产色(榴菌素)能力分析第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突变株菌落形态分析第45-46页
     ·突变株孢子微观形态分析第46页
     ·突变株产色(榴菌素)能力分析第46-47页
   ·结论与讨论第47-49页
第五章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附录第56-62页
致谢第62-63页
个人简历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下一篇:格氏线虫表皮蛋白和分泌蛋白抑制昆虫免疫活性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