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国家形象研究--以日本民众对中国亲近感变化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7页 |
一、问题的由来与研究目的 | 第8-14页 |
(一)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8-12页 |
(二) 选择日本为案例的原因及可行性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 资料来源 | 第15页 |
三、研究评价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页 |
四、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国家形象的相关理论与文献探讨 | 第17-27页 |
一、国家形象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一)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下的国家形象 | 第17-19页 |
(二) 国内学界关于国家形象研究的概述 | 第19-20页 |
二、中国国家形象在口本恶化的若十解释 | 第20-26页 |
(一) "传媒扭曲"说 | 第20-22页 |
(二) 东西意识形态说 | 第22-24页 |
(三) "中国威胁论" | 第24-25页 |
(四) 民族主义说 | 第25-26页 |
三、既有研究评价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型 | 第27-41页 |
一、社会认知理论简述 | 第27-34页 |
(一) 认知与社会认知 | 第27-30页 |
(二)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索 | 第30-34页 |
二、影响国家形象认知的分析模型 | 第34-41页 |
(一) 形象与国家形象 | 第34-36页 |
(二) 社会认知视角下影响国家形象的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第三章 中国形象在日本的实证分析 | 第41-51页 |
一、研究指标与假设 | 第41-45页 |
(一) 分析指标与数据来源 | 第41-44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44-45页 |
二、数据及其处理 | 第45-47页 |
(一) 因变量 | 第45-46页 |
(二) 自变量 | 第46-47页 |
三、计量分析 | 第47-51页 |
(一) 自变量的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二) 回归分析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51-54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一) 日本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态度 | 第51-52页 |
(二) 实际直接接触更能影响口本民众对华态度 | 第52页 |
(三) 人员交流频繁带来摩擦上升 | 第52-53页 |
二、研究结果的启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研究中的数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