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中所用的缩略符号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概述 | 第11页 |
·罗汉松的利用价值 | 第11-13页 |
·罗汉松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SCoT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罗汉松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林木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5页 |
·针叶树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林木扦插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罗汉松扦插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页 |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8-20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罗汉松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0-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材料采集及其来源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页 |
·试验仪器 | 第20-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罗汉松形态水平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2-23页 |
·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SCoT多态性分析 | 第24-25页 |
·罗汉松种质间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25页 |
·亲缘关系分析 | 第25-26页 |
·主坐标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罗汉松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第28-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材料采集 | 第28页 |
·试验器材及药品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灭菌处理 | 第31-34页 |
·初代培养基筛选 | 第34页 |
·继代增殖 | 第34-38页 |
·生根培养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罗汉松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第41-47页 |
·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材料来源及试验地概况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不同浓度ABT-6处理对罗汉松插穗扦插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浓度NAA与ABT-6组合对罗汉松插穗扦插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浸泡时间处理对罗汉松插穗扦插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扦插基质对罗汉松插穗扦插效果的影响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53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罗汉松遗传多样性 | 第47页 |
·罗汉松组织培养技术 | 第47-48页 |
·罗汉松扦插快繁技术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53页 |
·罗汉松遗传多样性 | 第48-49页 |
·罗汉松组织培养技术 | 第49-51页 |
·罗汉松扦插快繁技术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及获得成果的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