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5页 |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第12-13页 |
三、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页 |
(一) 主要创新点 | 第13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3页 |
四、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环境保护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一、 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页 |
(二)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15-16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 第20-38页 |
一、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 第20-22页 |
(一) 地质环境特殊 | 第20页 |
(二) 生态脆弱 | 第20-22页 |
二、 西部大开发下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 第22-26页 |
(一) 自然灾害频发 | 第22页 |
(二) 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 第22-23页 |
(三) 土地荒漠化势头仍在加重 | 第23-24页 |
(四) 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 | 第24-25页 |
(五)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增多 | 第25-26页 |
三、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中的环境压力不断加重 | 第26-38页 |
(一)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 | 第26-29页 |
(二) 民族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 第29-32页 |
(三) 民族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 第32-38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 第38-44页 |
一、 民族地区宏观层面上的环境保护政策 | 第38-39页 |
(一)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 | 第38-39页 |
(二)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 第39页 |
(三)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39页 |
二、 民族地区微观层面上的环境保护政策 | 第39-44页 |
(一)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 第40页 |
(二) 对草原,森林,河流和湖泊及生态湿地进行保护 | 第40-41页 |
(三) 治理西部地区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 第41页 |
(四)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 第41-42页 |
(五) 保护矿产资源 | 第42页 |
(六) 防治工业污染 | 第42-43页 |
(七) 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环保事业和加强环保教育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民族地区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第44-52页 |
一、 我国民族地区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 | 第44-45页 |
(一) 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得到初步控制 | 第44页 |
(二) 水土资源得到初步保护 | 第44-45页 |
(三) 重点生态区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取得较大成就 | 第45页 |
二、 现行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5-52页 |
(一) 生态环境依然恶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效度不高 | 第45页 |
(二) 矿产资源保护力度不足,专项保护措施极度欠缺 | 第45-46页 |
(三) 工业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 | 第46页 |
(四) 西部地区环保支出明显不足 | 第46-52页 |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环境保护对策的建议 | 第52-58页 |
一、 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变 | 第52-53页 |
二、 加快民族地区环境技术进步 | 第53-54页 |
三、 加大民族地区环境保护投资,提高环保投资效益 | 第54-55页 |
四、 尽快完善落实民族地区的生态补偿政策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