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的研究 | 第13-15页 |
·国内外有关绿洲型城市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学者关于库尔勒城市的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18-20页 |
·城市形态概念界定 | 第18页 |
·绿洲及绿洲分布 | 第18-19页 |
·绿洲型城市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本文的章节结构及其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库尔勒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 第22-32页 |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历史沿革 | 第22-25页 |
·区位条件 | 第22-23页 |
·城市历史沿革 | 第23-25页 |
·城市发育的地理基础 | 第25-27页 |
·气候条件 | 第25-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水资源条件 | 第26-27页 |
·城市社会经济条件 | 第27-30页 |
·总体水平 | 第27页 |
·农业 | 第27页 |
·工业 | 第27-28页 |
·商贸服务业 | 第28页 |
·社会发展 | 第28-29页 |
·人口及其城市化水平 | 第29-30页 |
·城市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 第30-31页 |
·本章结论 | 第31-32页 |
3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阶段特征 | 第32-66页 |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阶段划分 | 第32页 |
·城市点状积聚空间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 第32-38页 |
·发展历程 | 第33-35页 |
·空间特点 | 第35-38页 |
·城市飞地扩散空间发展阶段(1979~1993 年) | 第38-49页 |
·飞地组团核心形成阶段(1979~1984 年) | 第38-42页 |
·分散组团发展完善阶段(1985~1993 年) | 第42-45页 |
·库尔勒城市飞地扩散阶段的空间发展特点 | 第45-49页 |
·城市空间填充拓展阶段(1993 年以后) | 第49-64页 |
·城市空间内向填充阶段(1994~2000 年) | 第50-54页 |
·城市空间新区拓展阶段(2001 年至今) | 第54-58页 |
·库尔勒市填充拓展阶段的空间发展特点 | 第58-64页 |
·本章结论 | 第64-66页 |
4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及空间模式 | 第66-84页 |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 | 第66-72页 |
·库尔勒城市中心组团的空间特征 | 第66-68页 |
·库尔勒城市功能结构演变特征 | 第68-69页 |
·路网形式的演变 | 第69-70页 |
·工业用地的演变 | 第70-71页 |
·居住用地的演变 | 第71-72页 |
·基于紧凑度及分形维数指标的形态演变分析 | 第72-74页 |
·基于水资源制约下的城市承载力与空间形态的适宜性关系 | 第74-79页 |
·库尔勒市可利用水量预测 | 第74-76页 |
·库尔勒市需水量预测 | 第76-77页 |
·水资源制约下的城市人口承载力模型 | 第77-79页 |
·库尔勒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 第79-82页 |
·单中心极核式块状空间组织模式 | 第79-80页 |
·单中心多组团层级结构空间组织模式 | 第80-81页 |
·双中心主次结构模式的城市空间模式 | 第81-82页 |
·本章结论 | 第82-84页 |
5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制约因素、机理及发展对策 | 第84-100页 |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因分析 | 第84-89页 |
·绿洲基础条件及资源禀赋 | 第84页 |
·区位优势及交通因素 | 第84-85页 |
·经济及社会发展因素 | 第85-88页 |
·政策引导及项目带动 | 第88-89页 |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机理 | 第89页 |
·干旱区绿洲环境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 | 第89-94页 |
·水资源对城市发展规模的制约 | 第89-91页 |
·土地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制约 | 第91-92页 |
·资源环境对城市产业布局的制约 | 第92-93页 |
·绿洲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拓展 | 第93-94页 |
·库尔勒城市适宜性发展对策 | 第94-99页 |
·城市性质定位 | 第94-96页 |
·城市规模适应性 | 第96页 |
·城市空间发展对策 | 第96-99页 |
·本章结论 | 第99-100页 |
6 结语 | 第100-104页 |
·基本结论 | 第100-102页 |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12-116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