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一)新闻媒介功能理论综述 | 第10-15页 |
1.从社会学视野角度的分析媒介功能 | 第10页 |
2.从媒介的正、负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媒介功能 | 第10-12页 |
1)正功能 | 第11页 |
a.监视环境 | 第11页 |
b.协调关系 | 第11页 |
c.传递文化 | 第11页 |
d.娱乐功能 | 第11页 |
2)负功能 | 第11-12页 |
a.大众媒介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 | 第12页 |
b.持续不断的媒介宣传使得人们丧失了辨别能力,因此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 | 第12页 |
c.媒介内容是导致了大众的审美鉴赏能力退化以及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 第12页 |
d.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且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资源 | 第12页 |
3.从大众媒介对受众个体及群体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作用的角度分析媒介功能 | 第12-14页 |
1)“把关人”理论 | 第12页 |
2)“议程设置”理论 | 第12-13页 |
3)“两种环境”理论 | 第13页 |
4)“培养”理论 | 第13-14页 |
4.中国新闻媒介功能研究 | 第14-15页 |
(二)国内媒体伦理失范现象研究的综述 | 第15-17页 |
1.新闻伦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5-16页 |
2.媒体伦理道德失范对社会的影响 | 第16页 |
3.相关的犯罪新闻报道以及受众心理研究 | 第16-17页 |
4.媒体在新闻报道及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 | 第17页 |
第一章 当今中国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的媒体伦理失范特点 | 第17-35页 |
一、侵犯隐私 | 第17-20页 |
(一)侵犯公众人物隐私权 | 第18-19页 |
1.娱乐新闻采访侵害隐私权 | 第18页 |
2.娱乐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 | 第18-19页 |
(二)侵犯普通公民隐私权 | 第19-20页 |
1.观察式隐性采访 | 第19-20页 |
2.介入式隐性采访 | 第20页 |
二、报道煽情 | 第20-24页 |
(一)分裂社会群体报道 | 第21-22页 |
1.“仇富仇官”心态 | 第21页 |
2.“惯性”质疑政府机构 | 第21-22页 |
(二)渲染集体情绪报道 | 第22-24页 |
1.媒体报道“破窗效应” | 第22-23页 |
2.制造社会恐慌 | 第23-24页 |
三、媒体审判 | 第24-29页 |
(一)媒体舆论定罪报道 | 第25-27页 |
1.认定无自首情节案件 | 第25页 |
2.认定自首情节案件 | 第25-27页 |
(二)媒体舆论脱罪报道 | 第27-29页 |
1.盲目代表“弱势群体” | 第27-28页 |
2.为权势群体辩护 | 第28-29页 |
四、内容低俗 | 第29-32页 |
(一)“腥膻色”低俗新闻报道 | 第29-30页 |
1.标题言语低俗 | 第29-30页 |
2.画面视觉低俗 | 第30页 |
(二)网络话题炒作报道 | 第30-32页 |
1.扭曲价值观的炒作 | 第30-31页 |
2.滥用未经确认假消息炒作 | 第31-32页 |
五、有偿新闻 | 第32-35页 |
(一)有偿发布报道 | 第32-33页 |
1.广告新闻 | 第32-33页 |
2.虚假新闻 | 第33页 |
(二)有偿无闻(无报道) | 第33-35页 |
1.“封口补贴费”现象 | 第34页 |
2.“宣传赞助费”现象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新闻媒体伦理道德失范现象产生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一、社会转型改革期,新闻法律法规及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 | 第35-36页 |
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 | 第36页 |
三、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 | 第36-37页 |
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从新闻媒介功能角度分析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现象的危害 | 第38-42页 |
一、报道侵犯隐私过度提供事实,对当事人及采访对象造成伤害 | 第38-39页 |
二、煽情报道加剧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 第39-40页 |
三、媒体审判威胁了司法公正独立 | 第40页 |
四、传播内容低俗对受众心理有着长期的负面影响 | 第40-41页 |
五、有偿新闻玷污了媒体的自身形象与公信力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关于缓解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的建议 | 第42-45页 |
一、强化新闻媒体内部人员的道德自律 | 第42页 |
二、坚持自身对新闻事业的功能角色的准确定位 | 第42-43页 |
三、继续规范管理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促进新闻法制化建设 | 第43-44页 |
四、扭转“有章不依、违法不究”的尴尬局面 | 第44页 |
五、加强新闻媒体教育机构的伦理教育 | 第44页 |
六、提倡受众规范自律和公众监督机制的建设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页 |
注释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