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9页 |
·药物结构修饰 | 第11-14页 |
·药物结构修饰的目的 | 第11-13页 |
·使药物在特定部位作用 | 第11-12页 |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 第12页 |
·改善药物的溶解性 | 第12页 |
·改善药物的吸收性 | 第12页 |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 第12-13页 |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 第13页 |
·消除药物的不良臭味 | 第13页 |
·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 | 第13页 |
·药物的酯化和酰胺化修饰 | 第13-14页 |
·具有羧基药物的修饰 | 第13-14页 |
·具有羟基药物的修饰 | 第14页 |
·具有氨基药物的修饰 | 第14页 |
·烟酸 | 第14-15页 |
·寡肽转运载体 | 第15-20页 |
·PEPT1 的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PepT1 的分布和功能 | 第16-17页 |
·底物对 PepT1 的活性调控 | 第17页 |
·激素对 PepT1 的活性调控 | 第17页 |
·营养水平对 PepT1 的活性调控 | 第17页 |
·蛋白激酶 C(PKC)和 A(PKA)对 PepT1 的活性调控 | 第17-18页 |
·其它因素对 PepT1 的活性调控 | 第18页 |
·PEPT2 的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PepT2 的分布和功能 | 第18-19页 |
·PepT2 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 第19页 |
·PepT2 的研究前景 | 第19-20页 |
·基因工程 | 第20-27页 |
·基因工程技术 | 第20-24页 |
·工具酶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载体及其选用 | 第21-22页 |
·目的基因的获得 | 第22-23页 |
·重组基因的导入和鉴定[41] | 第23-24页 |
·利用工程菌株生产重组蛋白[42] | 第24-27页 |
·利用原核细胞表达重组蛋白 | 第24-25页 |
·利用真核细胞表达重组蛋白 | 第25-27页 |
·目标产物的分离 | 第27页 |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烟酰胺化合物的合成 | 第29-4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NA-Leu 的合成 | 第30-31页 |
·NA-Leu-His 的合成 | 第31-32页 |
·NA-Asp-Asp 的合成 | 第32页 |
·NA-Tyr-Tyr 的合成 | 第32页 |
·NA-Asp-Asp-Asp-Asp 的合成 | 第32页 |
·烟酰胺化合物的分离与表征条件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NA-LEU-HIS 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 第33-35页 |
·NA-ASP-ASP 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 第35-37页 |
·NA-Tyr-Tyr、NA-Asp-Asp-Asp-Asp 和 NA-Leu 的结构表征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烟酸和烟酰胺化合物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0-5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 NA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1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烟酰胺化合物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1页 |
·荧光光谱法研究 NA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1页 |
·荧光光谱法研究烟酰胺化合物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5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 NA 及烟酰胺化合物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1-47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 NA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2-44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 NA-Leu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4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 NA-Leu-His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4-45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 NA-Asp-Asp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5-46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 NA-Tyr-Tyr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6-47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 NA-Asp-Asp-Asp-Asp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7页 |
·荧光光谱法研究 NA 及烟酰胺化合物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7-55页 |
·荧光光谱法研究 NA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7-49页 |
·荧光光谱法研究 NA-Leu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49-50页 |
·荧光光谱法研究 NA-Leu-His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50-51页 |
·荧光光谱法研究 NA-Asp-Asp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51-52页 |
·荧光光谱法研究 NA-Tyr-Tyr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52-54页 |
·荧光光谱法研究 NA-Asp-Asp-Asp-Asp 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寡肽转运蛋白 PEPT2(401-567)的表达 | 第56-68页 |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试剂及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57页 |
·实验菌株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寡肽转运蛋白 PEPT2(401-567)基因的扩增 | 第57-59页 |
·寡肽转运蛋白 PepT2(401-567)基因序列引物设计 | 第58页 |
·PepT2(401-567)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58-59页 |
·质粒载体的制备 | 第59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9-60页 |
·PCR 产物和质粒的酶切 | 第59页 |
·目的基因和质粒的体外连接 | 第59-60页 |
·重组质粒转化 E.COLI DH5 菌株 | 第60-61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法 | 第60页 |
·质粒的转化 | 第60-61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检测及鉴定 | 第61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检验 | 第61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双酶切鉴定 | 第61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 PCR 鉴定 | 第61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测序鉴定 | 第61页 |
·寡肽转运蛋白 PEPT2(401-567)的诱导表达 | 第6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目的基因 PEPT2(401-567)的 PCR 扩增 | 第62-63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构建 | 第63-64页 |
·pET30a(+)质粒载体的制备 | 第63页 |
·PCR 产物和 pET30a(+)质粒载体的双酶切 | 第63-64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鉴定 | 第64-66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电泳鉴定 | 第64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双酶切鉴定 | 第64-65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 PCR 鉴定 | 第65-66页 |
·重组质粒 pET30a(+)-PepT2(401-567)的测序鉴定 | 第66页 |
·PEPT2(401-567)的诱导表达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