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6页 |
| ·研究区范围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东北地区的地震学研究成果 | 第16-25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东北地区地质背景 | 第26-34页 |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7页 |
| ·不同构造单元地质概况 | 第27-31页 |
| ·主要单元块体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 第27-30页 |
| ·不同构造单元拼合带特征 | 第30-31页 |
| ·岩浆活动 | 第31-32页 |
| ·地质构造演化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P波接收函数 | 第34-46页 |
| ·接收函数的概念 | 第34-37页 |
| ·使用的数据的选择 | 第37-38页 |
| ·H-K叠加方法 | 第38-41页 |
| ·接收函数的CCP叠加成像方法 | 第41-43页 |
| ·接收函数的应用 | 第43-46页 |
| ·接收函数反演 | 第43-44页 |
| ·接收函数估计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 第44页 |
| ·研究上地幔间断面 | 第44-45页 |
| ·接收函数用于地壳各向异性研究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用接收函数Ps震相研究东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 | 第46-64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地震各向异性成因 | 第46-47页 |
| ·研究方法介绍 | 第47-51页 |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51-54页 |
| ·数据来源 | 第51-52页 |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52页 |
| ·提取接收函数 | 第52-53页 |
| ·进行Ps震相分裂分析 | 第53-54页 |
| ·结果 | 第54-57页 |
| ·讨论 | 第57-62页 |
| ·与应力方向比较 | 第58-59页 |
| ·与SKS/SKKS快波方向比较 | 第59-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东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 第64-90页 |
| ·引言 | 第64-65页 |
| ·H-K方法计算地壳与泊松比 | 第65页 |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65-81页 |
| ·数据来源 | 第65-67页 |
| ·提取接收函数 | 第67-68页 |
| ·H-K叠加扫描 | 第68-74页 |
| ·接收函数的CCP叠加 | 第74-8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1-89页 |
| ·东北地区地壳厚度 | 第81-86页 |
| ·东北地区泊松比分布 | 第86-89页 |
| ·结论 | 第89-90页 |
| 第六章 东北地区上地幔过渡带研究 | 第90-106页 |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90-91页 |
| ·东北地区上地幔过渡带研究结果 | 第91-97页 |
| ·上地幔过渡带研究结果与已有结论的对比与讨论 | 第97-103页 |
| ·过渡带结构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 第103-105页 |
| ·结论 | 第105-10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 ·本研究取得的一些结论 | 第106-107页 |
| ·东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 | 第106页 |
| ·地壳厚度与泊松比 | 第106-107页 |
| ·上地幔过渡带研究结论 | 第107页 |
| ·展望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8页 |
| 致谢 | 第118-120页 |
|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研究工作及发表文章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