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基本观点综述 | 第13-16页 |
·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概述 | 第18-24页 |
·大学生村官的概念 | 第18-20页 |
·大学生村官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大学生村官的特征 | 第19-20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试点探索阶段(1995-2004) | 第20-21页 |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07) | 第21页 |
·全面实施阶段(2008-) | 第21页 |
·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合理性及其政策目标 | 第24-33页 |
·体现引导型政府职能的发挥 | 第24-27页 |
·引导型政府职能的概念与特征 | 第24-25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引导型政府职能的关系 | 第25-27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村民自治的积极作用 | 第27-29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民主选举的积极作用 | 第27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民主决策的促进作用 | 第27-28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民主管理的推动作用 | 第28-29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民主监督的提升作用 | 第29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政策目标 | 第29-31页 |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基础 | 第30页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30-31页 |
·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 第31页 |
·创造稳定和谐的农村社会秩序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成效的调查与分析 | 第33-56页 |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33-36页 |
·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 第33-35页 |
·村民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情况调查 | 第36-47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落实情况 | 第36-38页 |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 | 第38-47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成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 第47-55页 |
·压力型体制的原因 | 第47-48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法律瓶颈 | 第48-49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内在机制原因 | 第49-53页 |
·认识原因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提升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成效的建议 | 第56-68页 |
·减少压力型体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负面影响 | 第56-57页 |
·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制定考核地方政府干部的指标 | 第56页 |
·适当变革压力型体制,提高基层政府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 第56-57页 |
·突破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法律瓶颈 | 第57-59页 |
·强化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法律依据 | 第57-58页 |
·解决大学生村官政策与村民自治之间的衔接问题 | 第58-59页 |
·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各项机制 | 第59-65页 |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 | 第60页 |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机制 | 第60-62页 |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机制 | 第62-63页 |
·以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化解决期满安置问题 | 第63-65页 |
·加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 | 第65-66页 |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立志教育 | 第65页 |
·提高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识 | 第65-66页 |
·加深村干部、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理解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1 | 第72-76页 |
附录 2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