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大兴安岭采金迹地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量元素化学形态的影响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1页
1 绪论第11-14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1-13页
     ·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分级第11-12页
     ·土壤微量元素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第12-13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2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第14-17页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第14-15页
     ·地理位置第14页
     ·气候第14页
     ·水文第14页
     ·土壤第14页
     ·植被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17页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第15页
     ·化学分析方法第15-16页
     ·数据处理第16-17页
3 采金迹地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形态含量特征第17-24页
   ·土壤弱酸可提取态Mn、Fe、Cu、Zn含量特征第17-19页
   ·土壤可还原态Mn、Fe、Cu、Zn含量特征第19-21页
   ·土壤可氧化态Mn、Fe、Cu、Zn含量特征第21-22页
   ·土壤残渣态Mn、Fe、Cu、Zn含量特征第22-24页
4 采金迹地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各形态相关性分析第24-30页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各形态间相关性分析第24-26页
     ·Mn形态间相关性分析第24-25页
     ·Fe形态间相关性分析第25页
     ·Cu形态间相关性分析第25-26页
     ·Zn形态间相关性分析第26页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各形态与土壤化学指标相关性分析第26-30页
5 采金迹地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Mn、Fe、Cu、Zn化学形态因子分析第30-34页
   ·公因子分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因子载荷矩阵第30页
   ·公因子函数表达式第30-31页
   ·公因子得分、综合得分与评价第31-34页
结论第34-37页
参考文献第37-4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德国历史上两次统一的政治经济原因研究
下一篇: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东方政策形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