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8储层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储层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4-16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8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6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6-17页 |
|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7页 |
| ·开发历程 | 第17-18页 |
|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2页 |
| ·地层基本特征 | 第18页 |
| ·地层对比方法与原则 | 第18-19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 第19-22页 |
| 第4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2-40页 |
| ·沉积相标志 | 第22-27页 |
| ·岩石颜色标志 | 第22页 |
| ·岩石类型标志 | 第22-23页 |
| ·沉积构造 | 第23-27页 |
| ·沉积相类型划分及特征 | 第27-34页 |
| ·岩心相识别及分析 | 第27-30页 |
| ·测井相分析 | 第30-32页 |
|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32-34页 |
|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34-40页 |
| ·剖面沉积微相展布 | 第34-37页 |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7-39页 |
| ·长8沉积微相演化 | 第39-40页 |
| 第5章 储层特征及储层综合评价 | 第40-76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0-44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40-44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4-50页 |
| ·长8_2储层物性特征 | 第44-47页 |
| ·长8_1储层物性特征 | 第47-50页 |
| ·储层孔隙类型与结构特征 | 第50-59页 |
| ·孔隙类型 | 第50-53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3-59页 |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59-66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 第59页 |
|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 第59-62页 |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62-64页 |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64-65页 |
|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 | 第65-66页 |
| ·成岩作用研究 | 第66-68页 |
|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66-68页 |
| ·、成岩阶段划分 | 第68页 |
| ·储层控制因素 | 第68-72页 |
| ·沉积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 第68-69页 |
|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 第69-71页 |
| ·高渗储层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71-72页 |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72-76页 |
| ·储层评价参数的选取 | 第72-73页 |
| ·储层评价标准 | 第73页 |
|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 | 第73-76页 |
| 第六章 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76-88页 |
| ·油气分布特征 | 第76-80页 |
| ·油藏纵向分布特征 | 第76页 |
| ·油藏平面分布特征 | 第76-79页 |
| ·油藏类型 | 第79-80页 |
| ·影响油气藏形成的要素分析 | 第80-84页 |
| ·烃源岩条件 | 第80-81页 |
| ·储集条件 | 第81页 |
| ·运移方式 | 第81-82页 |
| ·生储盖条件 | 第82页 |
| ·油藏高产地质因素分析 | 第82-84页 |
| ·长8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84-88页 |
| ·近源-长7底部距离 | 第84-85页 |
| ·优相-处于有利的沉积相带 | 第85-86页 |
| ·高渗-发育高渗透砂体 | 第86-88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个人简介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