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简写对照表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脂肪酶的简介 | 第11-19页 |
·脂肪酶概述 | 第11页 |
·脂肪酶的主要用途 | 第11-14页 |
·脂肪酶的结构及催化机制 | 第14-17页 |
·各脂肪酶的基因片段 | 第17-19页 |
·脂肪酶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脂肪酶的发酵生产 | 第19-20页 |
·脂肪酶的筛选方法 | 第20页 |
·微生物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 第20-22页 |
·分子伴侣的简介 | 第22-23页 |
·分子伴侣的简介 | 第22-23页 |
·分子伴侣的分类及功能 | 第23页 |
·此论文题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扩展青霉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 第24-40页 |
·材料及仪器 | 第24-25页 |
·菌种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工具酶、载体与试剂 | 第25页 |
·主要溶液与缓冲液的配置 | 第25页 |
·相关仪器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3页 |
·扩展青霉的培养 | 第25-26页 |
·青霉总RNA 的提取(Trizol 法) | 第26页 |
·总RNA 的RT-PCR 扩增 | 第26-27页 |
·pel 基因的克隆 | 第27-30页 |
·pel 基因连入原核表达载体 | 第30-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37页 |
·扩展青霉总RNA 的提取 | 第33-34页 |
·扩展青霉RNA 的RT-PCR 结果 | 第34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34-35页 |
·重组质粒的PCR 及测序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双酶切结果 | 第36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检测 | 第36-37页 |
·实验讨论 | 第37-39页 |
·扩展青霉总RNA 的提取 | 第37-38页 |
·pel 基因的克隆 | 第38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39页 |
·实验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扩展青霉脂肪酶的低温诱导表达 | 第40-54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菌种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试剂 | 第40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0-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表达菌株BL21/pET-28a(+)-pel 的制备 | 第41-43页 |
·重组表达菌株的诱导表达 | 第43-44页 |
·菌体的处理 | 第44页 |
·脂肪酶的活力检测 | 第44-45页 |
·表达产物的电泳鉴定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 | 第46-50页 |
·表达菌株BL21/pET-28a(+)-pel 的制备 | 第46页 |
·重组菌的IPTG 梯度诱导表达 | 第46-47页 |
·重组菌的常温表达 | 第47-48页 |
·重组菌的低温表达 | 第48-49页 |
·常温诱导表达与低温诱导表达的比较 | 第49-50页 |
·SDS-PAGE 分析 | 第50页 |
·实验讨论 | 第50-53页 |
·重组表达菌的建立 | 第50-51页 |
·PEL 的IPTG 浓度梯度表达 | 第51页 |
·PEL 的常温与低温诱导表达 | 第51-52页 |
·SDS-PAGE 检测 | 第52-53页 |
·实验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分子伴侣质粒参与的诱导表达 | 第54-69页 |
·实验材料 | 第54-56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54页 |
·培养基 | 第54页 |
·试剂 | 第54-5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共转化重组菌的建立 | 第56-57页 |
·共转化菌株的诱导表达 | 第57-58页 |
·共转化菌株的酶活力测定 | 第58页 |
·共转化重组菌的SDS-PAGE 分析 | 第58-59页 |
·实验结果 | 第59-66页 |
·共转化重组菌的建立 | 第59页 |
·共转化重组菌的酶活力测定 | 第59-63页 |
·各共转化重组菌的SDS-PAGE 分析 | 第63-66页 |
·实验讨论 | 第66-68页 |
·共表达菌株的酶活力测定 | 第66-67页 |
·共表达菌株的SDS-PAGE 分析 | 第67-68页 |
·实验结论 | 第68-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页 |